通訊員 張權偉
“我叫宋正學,現任陜西鄭遠元專業修腳保健服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元集團)福建省福州市片區經理一職……申請加入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實現為人民服務的理想。”
“我叫賀代剛,是個農民工,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
“我叫李世俊,是高橋鎮開源實業公司的副總經理,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
……
近日,紫陽縣委組織部收到了越來越多的入黨申請書。這些申請書,有的來自紫陽縣的貧困村,有的來自數千公里外的紫陽打工群體。這讓紫陽縣委組織部部長楊利頗為高興。
“作為全省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惡劣的自然條件使紫陽有8萬多人常年在外務工。如何讓流動黨員在‘他鄉’找到組織上的‘故鄉’?同時,如何更好地促進廣大農民工就業創業,讓‘打工潮’變成‘返鄉流’,讓‘回流潮’激活紫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一池春水?這些是我們不斷探索的課題。”楊利說。
為引導激勵農民工奮進新時代、爭做新農民、創造新業績、共建新家園,紫陽成立縣農民工黨建領導小組,設立農民工黨建辦,形成以縣委書記掛帥、組織部門牽頭、職能部門參與、黨建辦落實的農民工黨建工作格局,有效破解了外出務工黨員在流出地黨組織“無力管”、流入地黨組織“無法管”的問題。
2018年12月,紫陽縣在遠元集團建立全省首個流動黨總支,黨支部覆蓋西安、北京、上海、武漢等全國7大城市,紫陽籍務工黨員達52人。“以前我們幾乎沒辦法過組織生活和參加活動,交納黨費也很難,很多人成了‘口袋黨員’‘隱性黨員’。這樣長期下去,會造成一些黨員黨性意識淡薄、黨性觀念不強,失去黨員的先進性。”遠元集團黨總支天津片區黨支部書記陳正兵說。
黨支部的成立,凝聚起散落的“星星”,讓黨員有了“家”,給企業添了“魂”,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遠元集團天津片區黨支部成立才幾個月,就有多名工人遞交入黨申請書。經過考察,該支部已經培養一名業務骨干成為入黨積極分子。
此外,紫陽縣建立健全縣、鎮、村三級農民工、農民工聚集地企業、農民工入黨積極分子、農民工黨員4本臺賬,開展“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活動,及時將1100余名流入流出黨員納入黨組織管理。
喚醒初心富家鄉,引才回流、回報桑梓、造福鄉村才是根本目的。
在紫陽縣高橋鎮雙河村,36歲的梁明山創建了山野食品有限公司,通過訂單式生產的方式,帶動了全鎮391戶村民增收。2017年1月,梁明山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2019年10月,他順利轉正成為一名正式黨員。
2018年5月,經過組織推薦,梁明山順利當選他的家鄉裴壩村村委會主任,這讓他感到身上的責任更重了。梁明山說:“以前無論是在外打工還是回家鄉辦公司,就只想著掙錢,但自從越來越多地參與村上的事務和參加相關黨組織活動后,我越發感到,自己有動力也有義務帶領更多鄉親一起脫貧致富。”
據統計,紫陽縣建立發展黨員雙向共管機制,采取“原籍吸納、接續培養、雙向考察、兩地公示”的辦法,培養優秀農民工入黨積極分子30余名,發展黨員22名。同時,紫陽縣認真落實農民工優秀表彰、適崗鍛煉、選拔公務員等制度,有力推動人才回流、反哺家鄉。全縣返鄉優秀人才累計領辦經濟合作社122個、創辦家庭農場52個、興辦企業76個,46人被選進新一屆村兩委班子。如今,以黨建引領并取得發展實效的“兩新組織”,在全縣已是星羅棋布。
紫陽縣委書記趙立根說:“農民工在哪里,我們黨組織就建在哪里,黨的工作就跟進到哪里。要讓黨旗始終在農民工心中飄揚,有效激發大家共建美麗鄉村、建設小康紫陽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