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黃志順 盧思君
兩次意外,讓汪明德大腿粉碎性骨折后落下終身殘疾。身體遭受的傷殘非但沒有擊垮他,反而使精神“骨骼”更加強健,憑著不服輸的拼勁實現增收脫貧,還成為當地群眾脫貧引路人、精神新標桿。
今年46歲的汪明德是紫陽縣毛壩鎮竹山村人。六年前,他在上山放羊時腳底踩空摔下山崖,導致右腿粉碎性骨折。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休養,汪明德逐漸恢復自由行走。時隔兩年,汪明德的哥哥離世,他在抬運靈柩時導致骨折處再次開裂,舊傷加新痛再也沒能痊愈,使他落下終身殘疾。“頂梁柱”喪失勞動能力,讓這個有3個在校學生的貧困家庭雪上加霜。
竹山村黨支部書記侯再德介紹,考慮到汪明德家的實際困難,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一致通過將汪明德家評為低保貧困戶。“將我評為低保戶,一方面很感激大家的關心,另一方面又感到很丟人。都是個人,我咋就把日子過到這個份兒上了呢?”汪明德至今仍覺得心里不是滋味。
“大家都在把我往起拉,我自己更應該發狠拼。”汪明德不想成為家庭的包袱,不想成為社會的累贅。他說,我不能就這樣放棄自己,雖然干不了體力活,但是總會找到一個合適的事情。
汪明德和妻子商量,決定養羊。他們修建了兩間羊圈,買回來30只羊滾動發展。放羊雖然對體力要求不高,但也不是省心的事。遇到雨雪天氣,腿腳不便的汪明德只能蹲下身子,抓著路旁的樹枝慢慢往下挪。每次妻子看到他濕透的衣服和滿身的泥漿,總是偷偷抹眼淚。而汪明德總會故作輕松地和妻子開玩笑。
汪明德非常清楚科學飼養的重要性。他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非常愛學習,村上每次組織的養殖技能培訓,他都積極參加。科學技術與實踐經驗有效結合,汪明德養的羊毛色油潤,極少生病,到2019年底已達到104只。另外,他還養雞130只,養豬2頭。隨著畜禽肉類市場價格不斷攀升,再加上互助資金、扶貧貼息貸款、產業獎補等脫貧攻堅優惠政策扶持,汪明德養羊的信心很足,計劃再修兩間羊圈,擴大養殖規模。同時,他還帶動竹山村19戶群眾養羊800余只,年出欄500余只,增收22萬元。
汪明德的妻子雷遠慈是本村人。雷遠慈姊妹6個,哥哥1997年在煤窯打工時不幸遇難去世,年老的父親經受不住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打擊,精神失常。隨后沒過兩年,她的嫂子也去世了。其他姐妹雖然都很孝順,但因為嫁得太遠,無法照看年老體弱的父母。汪明德主動挑起照看岳母、岳父的重擔,為他們送吃、送穿、送藥,照看老人的飲食起居。
2015年,岳父去世后,汪明德一再請求岳母到自己家里一起生活,但岳母執意留在老家,汪明德只好三天兩頭到岳母家幫她洗衣做飯。汪明德說:“當初岳母把女兒嫁給我時家里很窮,現在條件好了,要更好地孝敬岳母。”在當地,汪明德不僅是脫貧致富的能手,也成為孝老敬親的楷模。2019年3月,汪明德被評為安康市“自強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