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成軍
紫陽縣高橋鎮板廠村屬高海拔山區村,這里山高坡陡,“地無三尺平”是這里的真實寫照。農民種植莊家靠天吃飯,產量低而不穩,過去大家主要以種植玉米、土豆、蕎子等傳統作物為主,群眾增收難。近幾年來,該鎮黨委政府引導村兩委班子積極探索,結合該村實際情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尋找出了一條種植中藥材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公司“帶”起來
“高橋鎮板廠村中藥材種植基地是紫陽縣天和藥業有限公司旗下最大的中藥材基地,目前基地面積達到640畝,總投資達到500萬元”該公司負責人金銘鋒說。公司就成立在這里,該村采取“公司+合作社+群眾”的模式推進,強化公司、村集體、農戶深度合作,采用訂單種植模式,實行種苗統一訂購、技術統一指導、產品統一回收 (保底收購),帶領群眾種植中藥材脫貧增收。
“過去,我們靠天吃飯種莊稼,不說收入了,連最根本的溫飽問題都難解決,現在種植中藥材,每畝地純收入在3000元以上,如果制成干貨,收入會更高!”合作社的股東徐仁倫說。如今荒山變藥園、貧農變藥農,中藥材已成為該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土地“轉”起來
據了解,公司與農戶合作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土地流轉+園區務工,農戶以荒地100元/畝、土地200元/畝、農田300元/畝的價格,把土地流轉給公司,由公司統一規模經營。群眾在基地務工,再掙一份工資;二是農戶在自己地里種,有公司提供種子、技術,按保底價承擔銷售;三是群眾自愿入股,按股分紅,生產季末核算紅利。
產業發展找對路子,前景可觀,群眾的熱情被積極調動起來。該村50多歲的村民閆長友把家里僅有的19畝土地全部流轉給公司規模經營,他每天還可以掙取80元的勞務費。對此他很高興:“現在上年齡了,娃兒外出打工,我覺得把土地流轉給公司很好,每年都有租金,還可以不出家門就能就近務工掙錢,太劃算了。”
貧困“扶”起來
中藥材種植讓群眾真真切切的得到了實惠,特別是把貧困群眾“扶”了起來,讓大家有收入、有活干、有了滿滿的獲得感,對美好生活有了深深地期盼和渴望。
截至目前,該公司在全縣6個兄弟鄉鎮實現訂單種植藥材達到209戶,公司年種植丹參、苦參、瓜蔞、黃芩、蒼術、白術等中藥材達2070畝,使群眾每畝增收3500元左右,該公司已成為該縣中藥材種植領域的農頭企業。
一張張笑臉、一串串數字,驗證著這幾年來公司發展中藥材產業,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我們堅信,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指導下,干群齊心協力,公司定會帶動更多的貧困群眾投入到中藥材種植產業中來,聚力實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