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林聯宙)7月28日至29日,由人社部、農業農村部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承辦,以“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農業科技人才支撐”為主題的“百千萬人才工程創新大講堂”在北京舉行,紫陽縣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包聯的全國科技扶貧示范縣之一,應邀參加活動并作產業精準扶貧典型經驗交流。
據了解,紫陽縣屬國家限制開發的主體生態功能區、南水北調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川陜革命老區和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陜西省深度貧困縣。全縣轄17個鎮、176個村(農村社區)、35萬人,建檔立卡貧困戶總規模40659戶133475人,貧困村133個,其中深度貧困村35個,貧困量大面廣、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
近年來,該縣圍繞增收抓“兩業”,確立了“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群眾主動、利益聯結、共贏發展”的產業扶貧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條“一業突破多業興,多措并舉促增收”的產業扶貧之路。該縣加大人力投入和財力投入,強化產業扶貧工作保障;按照“一鎮一業一龍頭、一村一品一主體、一戶一技一項目”的思路,大力培育以茶葉為主的“硒+X”產業體系和以“十百千萬”為主要模式的經營體系,夯實群眾產業增收基礎;圍繞產業鏈聯結貧困戶,摸索總結政府獎補、主體帶動、股權收益等8種產業扶貧模式。
通過綜合施策,該縣產業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以茶葉為主的特色產業蓬勃發展,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積累實現從無到有。2018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160元,較2013年增長2311元,增幅達33.7%;全縣貧困發生率顯著下降,由2014年的30.6%降至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