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楊志貴
紫陽縣常年外出務工人員達 8萬人左右,留守在家的婦女、兒童、老人超過20萬人,成為外出務工人員最大的牽掛。
為消除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該縣把務工人員電話分門別類,建立數據庫,并積極打造留守兒童“四五六”管理新模式,即身體、思想、學習、生活“四管”;一對一幫扶、每周談心、每月家訪、每月與父母通電話、視頻“五個一”;學習、生活、活動、政策、心理、安全“六優先”。
該縣及時掌握留守兒童家中的生產生活困難,將“三留守”人員納入干部重點包聯對象,遇到困難時第一時間給予幫助。金川小學是全縣首所寄宿制學校,全校留守兒童占80%。該校先后對學生宿舍、浴室、餐廳進行改建,購置學生餐桌、熱水器、洗衣機、鋼架床、宿舍衣柜和消防、應急器材等設施,聘請人員為孩子清洗衣物床單;開通了“親情熱線”“親情聊天室”,每周輪流讓孩子向家長匯報學習和生活情況,給遠方的爸爸媽媽說說心里話;學校教師周末輪流在校照看孩子。
全縣累計投入1.3億元,新建校舍13萬平方米,實現了農村寄宿制學校全覆蓋,使數萬留守兒童有了溫馨的“家”,在家有人“守”,從而消除了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讓他們能安心在外工作、一門心思闖世界。
與此同時,該縣按照優惠政策,重點扶持500戶個體工商創業示范戶、1000戶林下種植養殖業大戶、100戶小微企業、10戶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展對返鄉農民工的返鄉創業、大學生的科技創業、下崗失業人員的自強創業、婦女的巾幗創業、新生力量的青年創業培訓。累計發放5億元小額擔保貸款,圓了1萬人的創業夢,帶動3萬人實現就業。通過各類政策扶持,使5萬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從而解決了“三留守”人員特別是留守兒童的重大難題。
該縣抓住全國首批“農民工返鄉創業”試點縣這一重大機遇,充分發揮影響全國“勞務輸出”示范縣的紫陽優勢,引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積極探索積累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功經驗,造就了一大批有市場經濟頭腦、有一定積累資本、有自身創業能力的成功人士,已成為紫陽創業就業的一大寶貴財富。
該縣緊扣“產業強縣”發展戰略,積極鼓勵一批在外創業成功人士返鄉創業,吸引安置一大批城鄉勞動力就業。其中,蒿坪鎮硒谷創業園,紅椿、毛壩、向陽等鎮的新社區工廠,高橋“兩遠”(鄭遠元修腳社區、李遠權社區工廠)以及縣城“兩園”(萬都創業園、電商孵化園)等,讓返鄉人員安身立業、圓夢創業,使創業就業人員掙錢顧家兩不誤。
該縣搶抓蘇陜扶貧協作等重大機遇,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攻堅精神筑巢引鳳。按照“招、建、管”總體工作思路,千方百計招項目,圍繞社區建廠區,通過對貧困勞動力的技能培訓、用工補貼、勞動保障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和對企業全程“一條龍式”的服務模式,為企業營造寬松、良好的投資環境,為全縣新社區工廠的發展壯大提供可靠、有力的保障措施。
據悉,該縣先后通過招商引進毛絨玩具加工、服飾加工、農產品加工、電子產品加工等30余家企業入駐全縣各城鎮移民安置社區,就地就近解決就業達2000余人,帶動貧困戶就業1000余人,受益人群超過3000人。有力促進了外出務工勞動力迅速“回流”返鄉創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同時也較好地解決了“三留守”突出問題,收到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