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基礎,斷病根。國家級貧困縣陜西省紫陽縣在夯實農村醫療基礎建設投入上“不畏難”;在變脫貧攻堅工作壓力為徹底改變貧弱面貌機遇上“不等待”;在工程建設質量和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上“不放松”。兩年時間,順利實現全縣村衛生室標準化覆蓋率100%。為實現貧困村民“小病不出村,有病能醫治”脫貧攻堅目標承諾奠定了堅實的醫療保障基礎。
合理選址 優質高效 讓村衛生室 身板硬 顏值高
雙橋鎮雙河村以前沒有村衛生室,村民就醫只能到集鎮,十分不便。在修建蘭家坪安置點時,政府將衛生室規劃在了小區廣場,相鄰的四坪安置點也不遠。由于地理位置好,周邊居住的近2000村民,10分鐘左右就能到達這里。雙橋鎮衛生院院長徐德強說:“全鎮一共建成了七個村衛生室,選址都是鎮黨委書記羅彬帶著我們現場調研,上會研究確定的。四個建在安置點,三個建在村委會旁”。
村衛生室項目建設由各鎮負責具體實施,衛計部門負責業務指導,每個村衛生室補助20萬元。建設期間,由于鋼材水泥砂石料和人工成本價格上漲等原因,資金捉襟見肘。地皮獲取和地基建設的投入,成為了部分村衛生室建設的攔路虎。面對困難,各鎮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始終堅持“合理配置衛生資源,方便群眾”的村衛生室選址標準。
全縣120個新建村衛生室當中,22個建在了搬遷安置點,48個建在村委會旁,50個建在了村小學或村民居住密集區。它們外觀樣式和房屋布局整齊統一,成為了紫陽山鄉一道靚麗的風景。
在雙橋鎮中良村,鎮上在村民的理解配合下,花兩萬元征用了兩畝土地,把村衛生室、村活動室和村民文化活動廣場等項目捆綁在一起,開挖土方4000余方,平整土地,修建?,把村衛生室建成了民心工程。
在東木鎮麥坪村,根據村民意愿和衛計部門確認,鎮上確定了村衛生室建設地點,施工方預估選址地,要打九根五米左右的樁基。然而施工過程中,最深的樁基挖到13米才見底,副鎮長賴貞虎長期蹲守在工地,監督工程質量進度,拍好照片,審計備查,把村衛生室真正建成了放心工程。
緊扣目標,破解難點,強化責任,嚴格標準。2017年6月項目啟動后,各鎮采取一名領導包聯一個村衛生室的方式,倒排工期到周,強化措施到點,扎實推進工作。積極發揮群眾代表和村組干部的監督作用,全程參與工程監督管理,確保建設質量安全。工程建設的強力推進,贏得了社會普遍關注和支持。常州市新北區委宣傳統戰部廣玉蘭向毛壩鎮溫家坪村衛生室捐款5萬元。
截止目前,全縣120個村衛生室,已經全面建成。比計劃任務完成時間提前了三個多月。
完善設備 夯實基礎 讓村衛生室 有內容 能力強
東木鎮三官堂村,與漢陰縣隔梁搭界,十分邊遠。村醫吳大軍原籍漢陰,他個性認真耐心負責。在這里行醫9年,口碑很好。前些年由于村衛生室條件差,讓他吃了不少苦頭。他說:“村衛生室曾搬過5次家。在村委會、村小學、村民家都辦過衛生室,非常簡陋,晚上睡覺要推開中藥柜才把床放的下。”
新建的村衛生室,一層設置為醫療服務區,含診斷室、治療室、公共衛生室、藥房和觀察室,配備廁所,做到“四室分離”。二層設置為村醫生活區,含休息室、廚房等。對比過去,村醫吳大軍面帶感激:“在新村衛生室坐診,感覺一步跨入了小康。”
“縣里還給衛生室配備了健康一體機、清創縫合、中藥柜等設備。”吳大軍沒有提自己花錢添置西藥柜、藥品陰涼柜、檔案柜和理療床的事情,因為他從村衛生室建設上受到了感動,他說:“一定要把政府辦的大好事,通過自己的醫療服務回報給村民。”
針對部分村村醫換代和缺村醫等情況,今年縣上通過考試補錄了21名鄉村醫生。與此同時,縣上及時整合120萬元資金,按照“適用、不超標準、不重復配置和查漏補缺”等要求,為各村衛生室配置常用醫療設備 394種 3342件。
明確藥品品種數量。每個村衛生室至少配備80種以上基本藥物、50種以上中成藥和100 味以上中藥飲片。除中藥飲片外,其它配備使用的藥品全部執行零差率銷售,藥品價格對外張貼公示。
搶抓鄉村醫生健康扶貧公益項目機遇,為223名村醫購買意外險,為86名45歲以下的村醫購買重大疾病險。組織全縣鄉村醫生培訓300人次,為村衛生室接受捐贈辦公及醫療設備5類50件,藥品4萬余盒,檢驗試劑4100份,開展村醫培訓300人次,拍攝鄉村醫生微電影一部,開展鄉村醫生簽約服務獎勵,累計接受捐助116萬元。
市移動公司、市統計局分別為包聯的雙河村、團堡村添置了遠程會診系統,通過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手段,形成村醫療機構和大醫院的有機互動,讓村民在村里可以接受市級專家的會診,促進基層醫療水平的整體提高。
縣中醫院、縣醫院、縣婦幼保健院三家縣級醫療單位累計向包聯的劉家河村、板廠村、富家村捐獻10多萬元的設備物資。市食品藥品稽查支隊、縣政府辦分別為包聯的上灣村、全興村添置了萬余元的醫療和辦公設備。全縣各地村醫也結合實際,累計自費添置了20余萬元的設備,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務水平。
綜合施策 提升水平 讓村衛生室 出成績 顯成效
加強村醫培訓,真正實現村衛生室“有人看病”和“能看好常見病”。一是建立村醫到鎮衛生院輪訓學習制度,村醫每月到鎮衛生院進行學習不少于5天,全年不少于60天的輪訓。二是組織村醫參加“三基三嚴”以及各類比武競賽。12名村醫參加全科醫師轉崗培訓,分年度組織村醫進行集中培訓,培訓時間不少于5天。三是分期分批組織村醫到縣級兩個培訓基地進行短期進修學習。每年組織一次村醫到縣中醫院進行中醫中藥、中醫適宜技術培訓。截止目前,全縣90%以上的村衛生室“能中會西”并能提供常見中醫藥服務。
充分發揮鎮村在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等領域的職能職責,創新建立全科醫師、責任護師、公共衛生醫師、健康教育醫師、鄉村醫師“五師共管”家庭醫生簽約團隊服務新模式,到村到戶開展醫療服務。共組建責任醫師團隊66個,重點人群簽約率達71.5%,建檔立卡貧困戶簽約率達100%。保障貧困群眾在家門口能享受到便捷、高效、優質的家庭醫生服務。
加強日常監管。一是對村衛生室承擔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建立問責追究制度。二是建立村醫請銷假制度,規范村醫請銷假行為。要求村醫做到著裝上崗,佩戴胸牌。三是統一制作村衛生室工作職責、醫療操作常規等系列規章制度牌,使村衛生室管理有章可循。四是村衛生室實行靜脈輸液年度審批備案準入制度。五是制定《關于加強村衛生室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管理的通知》等文件,明確村衛生室8種需及時轉診或求助的疾病。六是加強醫療廢物廢水規范化管理,一次性輸液等器具均參照醫廢處置模式進行處置。七是創新運用“五個一”工作機制,即:一月一次例會、一月一次督導、一季度一次考核、半年一次小結、全年一次總結,強化村衛生室規范管理和綜合服務能力提升。
加強藥品管理,滿足群眾常見病診治用藥需求。村衛生室藥品由所在鎮衛生院從采購平臺代購,鎮衛生院負責全過程監督管理,同時鎮村建立購銷計劃、臺賬和明細賬目。對村衛生室執行基本藥物網采、使用情況等進行督導檢查并實行季度通報。
“一盤棋”聯動、“一體化”推動,促使紫陽縣村衛生室不斷成長,夯實了健康扶貧的基礎,極大地方便了人民群眾。截止11月底,全縣救治健康扶貧對象145009人次,就診率達97.23%。村衛生室全部達到標準,傳染病防控各項指標均控制在省市標準范圍內。2018年市脫貧指揮部三期通報均排名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