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朱爍旭) 9月23日,紫陽首屆農民豐收節暨冬桃采摘節在洄水鎮舉辦,活動當天接待游客3000余人,銷售冬桃2萬余斤。該鎮以茶葉觀光、桃園體驗為主題的休閑農業每年吸引了眾多外來游客來此休閑體驗,獲得了亮眼效益,鼓足了群眾的腰包。
近年來,紫陽縣把產業扶貧作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治本之策,堅持多業并舉、多方聯動、改革創新,扎實推進產業脫貧,取得了明顯成效。紫陽富硒茶入選全國商標富農和運用地理標志商標精準扶貧十大典型案例,全省運用地理標志商標助推精準扶貧經驗交流現場會、產業精準扶貧提質增效現場會在紫陽召開。
著力建立多種經營主體協同發力的產業扶貧機制,制定《紫陽縣招商引資實施辦法(試行)》《紫陽縣“五上”企業培育辦法》《紫陽縣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管理實施細則》等招引和培育市場主體的政策性文件。截至目前,全縣培育“五上”企業129家、茶業企業300余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36個、縣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48個、家庭農場113個,引進社區工廠15家,培育電商龍頭企業15家、農村電商服務站點132個、網商微商2000余家。
堅定推行“三變改革”,籌集8615萬元注入到38個當年出列村和35個深度貧困村,支持各村發展集體經濟,配套制定了《紫陽縣產業脫貧扶持資金使用管理實施細則》,通過“撥改投、投轉股”實現“股分紅”。目前,縣內10個試點村、38個出列村、35個深度貧困村已完成清產核資、成員資格認定,成立了集體經濟合作組織。
堅持“特色產業+經營主體+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帶動模式,實現產業、企業、貧困群眾共同發展。籌集4350萬元扶貧項目資金投入到縣內4家產業龍頭企業,虛擬量化到1334戶貧困戶,企業按照約定,帶動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訂單生產、園區務工、股權分紅等措施獲得受資額5%以上的綜合收益。與此同時,全縣139家民營企業與133個貧困村建立對接幫扶關系,通過產業扶貧、技能扶貧等方式帶動2萬余名貧困人口實現增收。
做實做真科技服務,由省科技廳牽頭,統籌協調中科院西安分院、省石油化工研究院等20家省級科研單位“兩聯一包”工作。中國地質大學、中國農科院茶研所等科研單位在紫陽縣建立專家工作站,組建了硒產品檢測檢驗中心、硒資源開發研究所等縣屬科研機構,積極搭建科技型企業孵化平臺;壯大科技扶貧人才隊伍,在縣內選派137名科技特派員,實現全縣133個貧困村技術服務全覆蓋,通過“產業扶貧技術服務110”、現場集中培訓等方式,為貧困戶提供全方位技術服務。
據了解,該縣將每年統籌整合涉農項目資金的60%以上用于產業扶貧,2018年產業扶貧資金達2.15億元。投入5120萬元設立貧困戶小額信貸風險補償金,累計發放“5321”貸款4.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