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朱爍旭 杜海洋) “大半年沒回來,現在鎮上學校也變得跟城里學校一樣漂亮了。以前學校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現在都鋪成水泥地板和塑膠操場了。”紫陽縣東木鎮月桂村的村民陳小春言語中滿是激動,作為學生家長,他最關心孩子教育問題。
據了解,紫陽縣在2017年投資2.86億元的基礎上,2018年再次投入1.6億元著力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僅2018年全縣就補充新任教師153名,培訓教師3000余人次,有效解決了教師缺員、學科不配套等問題。
近年來,紫陽縣緊扣黨建引領這個中心,聚焦控輟保學、學生資助等重點領域,全面推進“黨建+教育脫貧”工作,從組織機構、政策宣傳等方面精準發力,扎實推進教育扶貧工作。各學校實行黨支部書記和學校校長“一肩挑”,把黨建工作和教育脫貧同安排、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全縣實行“局黨委——黨支部——黨小組”的網格化管理,把黨組織的思想、組織、制度、作風建設傳達到教育脫貧的神經末梢。積極推行黨員積分制管理,要求廣大黨員在政策宣傳和結對幫扶等方面樹立標桿、示范帶動。
該縣不斷從辦學條件、體制機制和人力保障三個方面持續用力,2017年投資2.86億元用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創建工作,實施91所學校的新建和維修改造項目,配備了一大批教學儀器和設施設備。今年7月,紫陽縣以全省第二名的高分順利通過國家評估驗收并授牌。紫陽中學、毛壩中學和縣幼兒園陸續創建為省級示范高中、省級標準化高中和省級示范幼兒園。400余名教師參加交流輪崗,農村教師缺編和學科不配套等問題得到了逐步緩解。推薦評選出省市級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和教學名師29人,成立名師工作坊4個。
夯實六個規范,唱好教育脫貧“重頭戲”。規范包抓責任體系,做到機構健全、責任明確;規范惠民政策宣傳,通過設立宣傳專欄、印制宣傳彩頁,召開會議等方式大力宣傳教育脫貧政策;規范貧困學生認定,通過調查摸底、登記造冊、信息比對確定資助對象,確保資助對象認定精準;規范資助資金管理,對資金申請、評審、發放等關鍵環節實行嚴格監管,嚴格做到精準資助;規范教師結對幫扶,全縣2200余名教師與1.8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建立幫扶對子,有針對性地開展情感、學業、物質三大幫扶行動;規范檔案資料建設,對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個人檔案“一生一袋”,建好資助對象臺賬。教育惠民政策實現了學前到大學階段全覆蓋,“免、貸、獎、補”的學生資助體系日漸完善,守住了控輟保學底線。
隨著辦學條件的不斷改善,控輟保學、貧困家庭學生的受教育問題、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的關愛幫扶工作也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對此,該縣著力從根源上破解制約教育發展的難題,建立了“縣局牽頭、學校負責”的教育脫貧工作機制,組建了從教體局到各鎮學校、各年級、各班縱向到底的教育脫貧攻堅工作隊伍。制定下發了《教育脫貧攻堅目標責任考核細則》《教育脫貧攻堅工作考核辦法》等管理考評制度。縣教育督導室和紀檢監察室不斷加大日常督查,確保教育惠民政策落實精細化、“零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