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勝璋)持續幾天的連陰雨還在下個不停,水磨村第一書記張厚方還掛念著水磨村最偏遠的8、9組養蜂貧困戶蜜蜂分箱情況(到了分箱時如不及時分箱蜜蜂就會跑),恰好2018年5月30日,也是張厚方預約養蜂專業合作社技術員田雙全到村上進行技術指導的日子,張厚方就帶著養蜂技術員冒雨騎著摩托車穿行在彎彎曲曲、坡陡路滑的小道上,摩托車駕駛員一不小心連人帶車翻到路里邊的水溝里,而路外邊確是萬丈峽谷,張厚方傷情最重,摔傷了手臂、腿部也被石頭戳了三個洞,嚇出了一身冷汗,卻十分慶幸沒有摔下峽谷,撿回來了一條命。
這位被百姓親切地稱他是扶貧路上永不歇腳的“背二哥”,沒有在受傷后退卻,仍然踏著泥濘的道路一步一步的朝著貧困戶賀代安家走去,直到指導賀代安等養蜂戶完成了蜜蜂分箱工作,才返回村部療傷。
張厚方了解貧困戶養蜂情況
點燃百姓脫貧致富的希望
去年2月,有過區鄉領導經歷,又有豐富農村工作經驗的張厚方被紫陽縣扶貧開發局選派到高橋鎮權河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展駐村扶貧工作。進村短短十幾天時間,張厚方就走訪完了全村344戶貧困戶,組織召開了6個村民小組的群眾會宣傳扶貧政策、征求產業發展意見。于此同時他到權河村對面的鳳凰寨、雞鳴坡采取對坡拍照的方法,迅速熟悉了解村情,將11個村民小組的自然壯況、貧困戶居住情況摸了個一清二楚。然后圍繞產業建設、民居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鄉風文明建設、技能培訓、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兜底扶貧、金融扶貧制定《高橋鎮權河村脫貧攻堅工作規劃》,供全體村民討論通過后組織實施。這個脫貧攻堅工作規劃內容翔實、有血有肉,點燃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希望之燈。
依據規劃,在產業發展中,由紫陽一富硒科技公司牽頭的460畝特色玉米種植已經落實到戶。烏雞養殖項目1400羽雞苗已在培育的10戶貧困戶示范戶中開展,山野菜專業合作社已從80戶貧困戶手中流轉土地450畝,80戶貧困戶可在合作社里種菜掙錢,把山野菜項目搞得紅紅火火。有的村民還通知在外打工的人員回村參加產業建設。
權河五組通組路施工現場
權河四組是權河村海拔最高的組,因地勢等原因至今不通公路,該組村民最大的愿望就是修通通組4公里公路。當時通組路政策還不夠明確,張厚方根據群眾的要求,引導他們采用一事一議的辦法,群眾集資3萬余元,爭取縣財政一事一議項目資金20萬元,縣扶貧局補助解決資金10萬元,在張厚方的積極協調下,30多萬通組公路項目資金全部到位。4組通組公路全面開工建設,全組村民歡天喜地。老百姓高興地說:“是張書記圓了我們幾十年的公路夢。公路通加快了脫貧攻堅的步伐,我們發展產業地積極性更高了”。
辦好百姓期盼已久的實事
麻柳村是紫陽縣2017年脫貧摘帽村,去年6月省市扶貧包村部門政策調整,縣扶貧開發局張厚方轉任麻柳村第一書記。脫貧任務重、時間緊、工作壓力大,因戶施策,把精準扶貧政策落實到戶是貧困戶脫貧的關鍵。
麻柳村二組貧困戶候幫芝,早年喪夫,全家4口人,婆婆74歲,大兒子上大學,小兒子在鎮上小學學習。生活的重擔全壓在這個柔弱的女人肩上。侯幫芝在集鎮建筑施工隊做零工,收入也不高。張厚方看她身體單薄,做體力活吃力。就勸她開展林下養雞,侯幫芝欣然同意。在張厚方的指導下她建起了雞圈,首批喂養了100只雞,當年就能實現收入1萬多元;張厚方了解到她大孩子在在大學里沒有享受到貧困大學生資助,是因為資料不齊的原因時,就找到負責貧困系統的干部核實情況,再與陜西理工大學聯系,學校要求提供在冊貧困戶系統截圖等資料,張厚方想方設法給學校發去他們需要的相關資料,很快就享受到了學校6000元貧困戶資助政策。
張厚方了解貧困戶養雞大戶養殖情況
麻柳村4組貧困戶楊朝樹,全家6口人,兩個老人已喪失勞動能力,兩個小孩在上學,老楊就是家里的頂梁柱。但他身患腎病無錢去醫院治療。安康市發改委曾幫他做了免費檢查,檢查后主治醫生要求他在市醫院做手術治療。但老楊沒有一萬的住院押金只好放棄了及時治療。張厚方得知詳情后,就聯系老楊打工的天賜茶廠老板何高權,請他先支付一萬元錢給老楊看病,待后從他工資里扣。老何爽快地答應了。張厚方立即把楊朝樹送到市中心醫院,順利做了手術,并忙前忙后為老楊辦理合作醫療報銷手續。老楊很快就康復出院了。逢人就說:“多虧遇到好干部張書記,是他救了自己,救了他們全家”。
麻柳五組3.3公里通組公路,市發改委包扶該村時安排項目資金20萬元,因施工中不注意安全造成一人傷亡,再加上雨多,路基損毀嚴重,再無資金支持,只好停工。百姓渴望修路地心情張厚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方面給單位領導匯報,爭取水毀公路項目支持,一方面組織村民開展“一事一議”集資,表明修路的決心和愿望,短短10天時間,5組20戶村民就集資8萬余元,再加上水毀公路項目支持,歷時兩個月終于打通了路基,初步通過了驗收。路通了,五組村民發展產業的力度也大了,當年新建茶園100畝,養山羊500頭,養雞1600只。就這樣一戶一戶,精準施策,一個一個基礎設施項目扎實推進。麻柳村在2017年順利通過上級評估驗收,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再圓百姓小康夢想
今年3月,紫陽縣扶貧開發局繼續包抓麻柳鎮水磨村。張厚方這位58歲的老扶貧人沒有給組織提出歇息的要求,再次轉任水磨村第一書記。水磨村位于紫陽縣西南端,與鄭巴縣、萬源市接壤,是全縣最偏遠的 深度貧困村。然而在上世紀90年代,因為村上有一座錳礦,全村有200多人在礦上務工,收入持續穩定。婦女大多也背運礦石在家門口掙錢。水磨村是聲名遠揚的省級小康村。后來礦山停產,轉型措施不力,群眾收入急轉直下,水磨村也從“風頭”變成“雞尾”。
張厚方因為在扶貧開發局工作多年,對全縣多數村多少有些了解,特別是像水磨村這樣有名的村就知之更多。他深知水磨村要再創輝煌,關鍵要做好補齊轉型課,依據村情在產業發展上下功夫。通過走訪、調研、研判,當年該村重點要在標準化茶園建設、提升以養豬、養雞為主的養殖業水平,新發展養蜂產業為主的產業發展列入脫貧攻堅方案中的重點工作。新發展的養蜂產業首先要解決的是蜂源、技術支撐和銷售渠道。經過多方考察后選擇了高橋鎮蘭草村養蜂專業合作社作為帶領群眾養蜂的龍頭,合作社很快與農戶達成協議,共同承擔養蜂成本,按比例分紅。合作社負責提供蜂源和技術指導、負責產品銷售。作為養蜂產業倡導者張厚方也自學《科學養蜂與蜂病防治》、《高效養蜂技術》等養蜂知識,及早成為養蜂的行家里手。
麻柳鎮水磨村扶貧工作隊檢查茶葉扦插育苗基地
張厚方和合作社技術人員一道住在村上,跟蹤服務,隨時隨地解決解決村民養蜂的難題。群眾說:”張書記胸中有譜,辦事靠譜“。對張厚方倡導的養蜂產業熱情高漲。到9月底,全村養蜂1100多箱,當年現金收入10余萬元。預計來年該村養蜂將達到2000余箱,收入達到70余萬元。全村新建茶園500畝,改造老茶園200畝。組織成立的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113戶貧困戶養豬300頭,11戶貧困戶養山羊200只,30戶貧困戶養雞15000羽,當年實現增收220萬元。其他技術培訓、教育、醫療扶貧也在逐戶精準施策中推進。
水磨村4組貧困戶龍永華一家四口人長期在外晃蕩。張厚方多次電話聯系他回家解決他家脫貧致富問題,龍永華一家終于同張厚方見面了。通過溝通商量龍永華最終決定按照張厚方的建議來做。一是在信用社貸款3萬元,一萬元交了集鎮購買集中安置房定金。下余的錢購買一臺摩托拉水車,用于他夫妻在東菀打工送水用。有了送水車,比以前肩背手扛收入高多了。二是妥善解決兩個兒子問題。20歲的大兒子參加了縣上組織的洗腳培訓,現在在廣州洗腳店工作,月工資4500元,16歲的小兒子龍開元返回初中繼續學習,杜絕了輟學。
隨著水磨村脫貧攻堅工作的推進,公路、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中藥材種植園區建成,旅游業興起,該村脫貧攻堅工作一定會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讓水磨村再創小康村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