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楊志貴)9月13至14日,陜西省委組織部、省人社廳組成的調研組到紫陽專門調研人社工作。
調研組的本次調研活動深入基層,主要采取走訪、電話、隨機查閱等方式并通過社區工作站、鄉鎮社保站、縣人社局逐級了解上一級業務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和工作情況;重點對縣人社局涉及民生的人事管理、創業就業、技能脫貧、社會保障、勞動維權、人社隊伍及作風建設進行調研。
近兩年來,紫陽縣人社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就業脫貧攻堅統攬全局,圍繞民生主題,人社各項工作亮點紛呈、成效顯著。
“四鐵人社”助推“六大工程”,紫陽縣人社局深入開展以“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做好干部表率活動,傾力打造“四鐵”人社干部隊伍。凝心聚力、追趕超越。通過營造宣傳氛圍、強化勞務轉移、加強社會保障、落實優惠政策四項措施全力推進就業扶貧“六大工程”,并將“轉移就業拓展 、自主創業扶持 、技工教育賦能、職業培訓提升、人才智力支撐、社會保障工程”作為就業扶貧工作的重要抓手,盤活全局“一盤棋”,統籌規劃、明確目標、夯實責任、分工協作,2018年實現全年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8300人,貧困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4500人,貧困人口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100%。
扶持創業“五個一”成效顯著,紫陽用足用活用好用夠各項創業扶持政策,通過對返鄉創業人員“1對1”的幫扶,重點扶持10戶勞動密集型企業,100戶小微企業,1000戶林下種植養殖業大戶,500戶個體工商創業示范戶(5個1)扶持創業新思路,分門別類開展大學生的科技創業、返鄉農民工的回歸創業、下崗失業人員的自強創業,婦女的巾幗創業以及新生力量的青年創業培訓。將小額擔保貸款與創業就業、主導產業、脫貧攻堅緊密結合起來。按照全程“一條龍”服務,累計發放創業貸款4.5億元直接扶持上萬人成功創業,并帶動5萬余人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新型社區工廠異軍突起, 該縣充分發揮影響全國勞務輸出的“紫陽優勢”,鼓勵一批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帶回一筆資金返鄉創業,引進一批技術,扶持一批勞動和技術密集型企業、帶動一批產業,吸引鼓勵一批返鄉人員安身立業、圓夢創業、引領脫貧致富,重點開發污染能耗低、就業容量大、帶動能力強、市場前景好的“新新社區工廠”。先后引進毛絨玩具加工、服飾加工、農產品加工、電子產品加工等不同產業品類20個優質項目入駐城鎮移民安置社區,就地就近解決就業2000余人,帶動貧困戶就業1000余人,受益人群近8000人。從而走出一條城鎮興辦勞動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緊密結合的“新型社區工廠”的新路徑,有力促進外出務工勞動力迅速“回流”返鄉創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一方面讓貧困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快速脫貧致富,一方面解決他們很好地照顧好家庭老人和小孩等“三留守”突出問題,收到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五大技能脫貧享譽全國,紫陽將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有機地結合起來,按照“政府推動+培訓基地+脫貧群眾+龍頭企業”的工作機制,實行“三包兩免一補兩穩”優惠政策,積極探索出報名、培訓、就業、維權“四位一體”“一條龍”培訓就業精準脫貧的創新“紫陽模式”。累計投入3500萬元,共開辦紫陽修腳等五大技能免費培訓368期,結業學員2.98萬人,培訓后就業率達75%。“紫陽修腳師”年收入達5萬元,在全國各地開修腳店的5000多家,從事修腳行業的從業人員超過3萬人,年創經濟收入15億元,是該縣財政總收入3億元的5倍,通過修腳脫貧人口達一萬人,超過該縣年脫貧人數1.5萬人的60%。“紫陽修腳”已成為解決該縣城鄉就業、引領脫貧攻堅、富民強縣的當家產業。其修腳技能脫貧的“紫陽經驗”正引跑安康、帶動陜西、影響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