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唐波)67歲的紫陽縣向陽鎮天生橋村5組貧困戶唐厚坤,回想起去年底領到的來自紫陽縣紫誠公司發放的1500元投資收益“紅包”,心情格外高興。
“我三個女兒都出嫁了,家里僅有我和老伴,我們又年老多病,掙不來啥錢,現在黨的政策真好,給我們入股分紅,還鼓勵發展產業。”唐厚坤說,2017年紫誠公司指導他發展了2畝辣椒,收入六七千元。
唐厚坤就是受益于該縣農村“三變”改革的縮影。在紫陽縣2017年度現代農業產業精準扶貧投資收益分紅大會上,該縣紫誠旅游、富硒食品、開源富硒科技、秦巴山茶業4家企業給其幫帶的1334戶貧困戶發放了210余萬元的“三變”改革投資收益。
2015年底至2017年,紫陽縣政府委托陜西供銷企業集團累計向紫陽縣富硒食品、紫陽縣開源富硒科技、紫陽縣紫誠旅游、紫陽縣秦巴山茶業4家企業注入產業扶貧資金4350萬元,共計帶動1334戶在冊貧困戶發展主導產業,企業按照受資額上交年5%的投資收益,分紅給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7年以來,紫陽縣通過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將集體耕地、林地、水域等自然資源和固定資產、經營設施等要素,折股量化給村集體和農民,通過興辦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引入龍頭企業等方式,有效盤活閑置資源資產,壯大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
紫陽縣洄水鎮團堡村就是“三變”改革的先行者,幾年前,還是集體經濟“空殼村”。2017年,該村采取支部引領、企業帶動、農戶參與的方式,積極爭取本村創業者楊學忠、吳周勤、歐清保回鄉創業,啟動建設團堡生態養魚專業合作社、鄉源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寶康茶葉專業合作社,將該村208.9畝茶園、120畝林地按照市場價租賃流轉給合作社,激活了土地資源,走出一條“專業合作社與群眾脫貧互促共進”的新路子。不到半年時間,該村95戶貧困戶已拿到入股分紅,團堡村已確定為省級“三變”改革示范村。
堅持“試點先行、穩步推進、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的原則,確定了17個“三變”改革試點村。其中蒿坪鎮王家河村、界嶺鎮斑桃村、洄水鎮團堡村為省級示范村,高橋鎮裴壩村、煥古鎮東紅村為市級試點村,高灘鎮大壩村等12個村為縣級試點村,含貧困村16個,全縣12個當年擬脫貧出列村實現全覆蓋。
各試點村結合脫貧攻堅,圍繞茶葉、魔芋、核桃等優勢產業,按照宜大則大、宜小則小、宜組則組、宜戶則戶的原則,通過訂單生產、土地流轉、園區務工、入股分紅等形式,積極探索“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農村“三變”改革。基本形成了洄水鎮團堡村的茶葉產業+“三變”、生態漁業+“三變”、農村電商+“三變”模式,界嶺鎮斑桃村的農業園區+“三變”模式,蒿坪鎮王家河村、高灘鎮百壩村“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高橋鎮裴壩村“企業+基地+貧困戶”模式,農戶通過“保底收益+園區務工”、“扶貧資金入股+固定收益率分紅”、“訂單生產+企業(合作社)包銷”等合作方式增加收入。
截至目前,紫陽縣17個試點村,均已完成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組建,累計投入資金7000余萬元,利用土地、林地、資金入股農戶1058戶。“三變”改革不僅美了鄉村富了農民,更跑出了脫貧攻堅“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