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到點子上 扶到根子上——紫陽縣強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通訊員 周錦政 余興福
紫陽屬國定貧困縣,陜西省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又是限制開發的國家主體功能區、重點生態保護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面對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脫貧任務重、財力保障弱的嚴峻形勢,紫陽縣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向貧困發起總攻,打出組合拳,變“輸血”為“造血”,增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本領,步履鏗鏘,砥礪前行。
“特殊的縣情決定了紫陽的脫貧攻堅是硬仗中的硬仗,攻堅拔寨,既要用‘狠勁’,更要用‘巧勁’,找到主攻點,靶向施策,真正幫到點子上,扶到根子上,讓貧困群眾早脫貧、快脫貧、不返貧。”該縣委書記趙立根說。
結窮親——黨員干部包村包戶包脫貧
“我是來干事的,不是來湊數的!如果組織信任,我愿意在第一書記崗位上一直干到退休。”57歲的該縣人大常委會辦公室主任科員汪義德剛被派駐麻柳鎮染房村時,第一次參加村民大會就表了態。在他的帶領下,村上成立了生豬養殖和茶葉兩個合作社,吸引創業成功人士薛遠華返鄉投資3000余萬元建設茶葉加工廠,直接帶動160多戶貧困戶增收。
紫陽縣始終把黨的力量挺在脫貧攻堅的前沿陣地,以落實縣委主體責任為龍頭,逐級傳導壓力、壓實責任。實行縣級領導包抓脫貧攻堅“三個一”工作機制,即:一名縣級責任領導牽頭聯系一個鎮、包抓一個村、負責一項脫貧攻堅重點工作。實行縣鎮村三級干部包組聯戶,教職員工包幫貧困家庭學生,5000余名黨員干部與貧困群眾結成包聯對子,貧困群眾家家都有干部“親戚”。
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神經末梢”在脫貧攻堅中的核心領導和戰斗堡壘作用,推動基層黨建與精準脫貧有效融合。有效整合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鎮包村干部和村兩委班子“四支隊伍”,夯實扶貧力量。組建176支駐村工作隊,對貧困村貧困戶實行差異化、精細化、“滴灌式”幫扶。
縣、部門、鎮、村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建立脫貧責任清單,把脫貧工作納入鎮(部門)黨工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的重要內容,實行村黨支部書記“雙述雙評雙考雙測評”制度。
加大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考核權重,對鎮、部門年度考核分值分別提高到60分、40分以上。嚴格脫貧攻堅工作“一票否決制” ,對完不成年度脫貧任務的不評優、不提拔、不換崗;對脫貧工作取得實效、群眾滿意度高的干部實行評優晉級優先、選拔任用優先,激勵各級干部在脫貧攻堅一線建功立業。2017年,先后有56名脫貧一線的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員被提拔為科級領導干部。
挪窮窩——移民搬遷讓山里人變城里人
“要不是從山上搬下來,說不定現在我還在外漂著呢。”28歲的高橋鎮裴壩安置社區搬遷戶張旭平說起現在的生活,滿臉笑容。
由于父母身體不好,為了養活家人,張旭平年紀輕輕便跟著村里人到陜北煤礦出苦力。后來趕上移民搬遷,全家從高山上的土坯房搬進集鎮新居,父子倆又在社區附近的開源公司上班。如今,他在廠區管技術,父親在園區管養殖,兩人一月就有6000多元收入,順利摘掉了貧困戶帽子。政策好,人努力,張旭平的小日子過得很舒心。
《紫陽縣志》這樣描述紫陽的地理環境:“縣境萬山陡崖,絕少平地。”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在紫陽的一些地方,“水土”已不能承載發展的需要。紫陽是陜南移民搬遷工作的策源地,移民搬遷實施六年來,全縣已有26217戶82909萬人從條件惡劣、災害頻發的不宜居住區搬出。
省委、省政府作出陜南大移民的戰略部署之初,強烈的機遇意識讓紫陽縣決策層迅速達成共識:必須把移民搬遷與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產業化有機結合起來。
該縣確立了“梯次搬遷、全縣統籌”的工作思路,采取“富裕戶進縣城、中等戶到集鎮、一般戶住新村、困難戶靠保障”的縣域統籌辦法,按“靠近縣城、靠近集鎮、靠近園區”原則布點,以“集中安置、城鎮安置、上樓安置”為主,全力推進移民搬遷安置工作,以縣城為中心、重點鎮為支撐、中心村為依托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已基本成型。不少貧困群眾像張旭平一樣,告別了土坯房,由“山里人”搖身一變成了“城里人”。
2017年通過扶貧對象核實及數據清洗核定,仍有20360戶66587人需要在“十三五”期間完成搬遷,戶數和人數分別占全市總任務的20.5%、20.8%,相當于整體搬離一個小縣。
“為了加快移民搬遷工作進度,我們將三年任務一次下達,將計劃任務分解到鎮、到點、到戶、到人,逐年實施。房建與基礎設施同步規劃設計,同步實施。”該縣搬遷辦主任熊耀松說。
2017年,該縣累計投入資金近8億元,在全縣103個安置點實施了一大批安置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項目,極大改善了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讓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過上了現代化生活。
換窮業——產業扶貧精準滴灌到戶到人
2017年12月18日,紫陽縣2017年度現代農業產業精準扶貧投資收益分紅大會在紫陽縣紫誠旅游公司院內舉行。當天,紫陽縣紫誠旅游公司、富硒食品公司等4家企業幫帶的1334戶貧困戶共計領到了210余萬元的投資收益“大紅包”。
據悉,此次分紅是紫陽縣政府與陜西供銷企業集團合作實施的現代農業產業精準扶貧試點項目的收益資金。2015年底,該縣爭取到陜西省供銷社和陜西供銷企業集團的大力支持,在全省率先啟動現代農業產業精準扶貧試點縣工作,委托陜西供銷企業集團累計向紫陽縣富硒食品公司、開源富硒科技公司、紫誠旅游公司、秦巴山茶業公司4家企業注入產業扶貧資金4350萬元,共計帶動1334戶在冊貧困戶發展主導產業。企業按照受資額上交年5%的投資收益,由陜西供銷企業集團歸集后,劃撥回縣財政專戶,再依照規定程序分紅給建檔立卡貧困戶。
“變輸血為造血,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關鍵。我們堅持因地制宜發展扶貧產業,因戶施策制定幫扶措施,確保做到一戶一策、精準滴灌。”該縣扶貧局局長張宣銘說。
立足生態富硒優勢,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重點壯大茶葉、魔芋、中藥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五大特色種植業和黑豬、黃牛、白山羊、烏骨雞、富硒魚五大特色養殖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橋梁紐帶作用,上聯農業園區、龍頭企業、能人大戶,下聯貧困戶,把一家一戶小規模生產組織起來。通過龍頭帶動,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把貧困群眾都“鏈”到“種、養、加、旅、工”產業鏈上來,做到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增收有門路,確保致富路上一戶也不落下。
2017年12月10日,陜西省“扶志扶智·技能培訓 促進產業發展 實現精準脫貧”研討會在紫陽召開,陜西省社科院院長任宗哲等十余名專家學者代表,分析紫陽依托龍頭產業,以技能服務型產業推進精準脫貧的經驗,并就紫陽依據市場變化需求進行扶貧模式的調整和創新、服務業品牌化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紫陽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黨政主導+龍頭企業+基地培訓+定向就業”的訂單定向培訓模式,三年來共培訓了修腳技師16500名,帶動2萬人從事修腳產業,幫助8000多戶在冊貧困戶實現增收,2017年預計修腳產業可實現創勞務收入10億元。黨委政府和企業的相互合作,使各自職能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共同解決企業和政府所面臨的問題,形成解決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紫陽模式”。目前,陜西省正全面推廣“紫陽模式”。技能脫貧帶頭人,遠元集團董事長鄭遠元榮獲“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 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汪洋的親切接見。
斬窮根——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2017年11月25日,在西安市召開的“陜西省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督導檢查反饋會”上傳來喜訊,紫陽縣順利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驗收。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把教育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紫陽力度空前。2017年,該縣投資2.86億元發展教育事業。其中投資2.06億元,實施86所義務教育學校維修改造項目,33所學校新建項目;投資7200余萬元,用于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教學儀器、計算機、圖書及其他設施設備的配備;投資870萬元,用于校園文化、綠化和美化工程。
創新機制,著力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出臺《紫陽縣中小學校長聘任管理辦法》,推行校長公開選聘和任期聘任制。公開招聘優秀教師,調整學科結構,大力推進校長教師輪崗交流,探索實施音體美教師走教制度,有效解決城鄉教師人員編制、學科結構、骨干教師等不均衡問題。通過國培計劃、“浸入式”培訓、崗位培訓、遠程培訓、校本研修等形式實施教師全員培訓,有效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
全縣2892名教職員工與1166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結對,建立“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的幫扶體制。大力開展“精準資助大家訪”,對貧困家庭學生進行摸底核查,嚴格落實各類資助政策,確保建檔立卡貧困學生應助盡助。全面落實十三年免費教育政策,2017年累計投入2574萬元用于“營養改善計劃”,惠及全縣3.2萬名中小學生;發放大學生生源地貸款1353.065萬元,幫助2082名大學生順利入學;落實資金9212萬元,資助學前至普通高中階段貧困學生9086人,確保了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
讓每個孩子都接受良好教育,教育扶貧的路上,紫陽從未止步。縣長陳蓮說:“我們用‘四個優先’支持發展教育。即:切實保證教育發展優先規劃,教育投入優先保證,教育需求優先滿足,教育問題優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