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文莉 攝影 陳剛
研討會會場
遍布全國的鄭遠元專業修腳直營店
由省委宣傳部、省政府研究室、新華社陜西分社、省人社廳、省扶貧辦、省社科院、安康市委市政府共同主辦的“扶志扶智·技能培訓 促進產業發展 實現精準脫貧”研討會12月9日至10日在紫陽縣召開。來自省社科院等單位的10余名專家對紫陽縣依據市場需求進行扶貧模式的調整與創新、打造服務業品牌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鐘順虎致開幕辭,省政府研究室(省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主任楊三省作總結講話,安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趙璟出席會議并致辭。
研討會上,紫陽縣委書記趙立根介紹了紫陽縣技能脫貧的做法和成效,遠元集團董事長鄭遠元介紹了企業的發展情況及扶持貧困戶增收致富的成功經驗。與會人員實地調研了縣電子商務服務(孵化)中心、縣技能扶貧培訓基地和高橋鎮遠元移民搬遷安置小區,就技能脫貧的“紫陽經驗”展開熱烈研討。
各市區及11個深度貧困縣的政府研究室(發展研究中心)、人社、扶貧等部門150余人參加了會議。
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鐘順虎: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我們在紫陽召開“扶志扶智·技能培訓 促進產業發展 實現精準脫貧”研討會,目的就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通過學習推廣紫陽技能脫貧經驗,研究深化扶志、扶智、扶根本的工作舉措,引導各級切實把貧困群眾放在心上,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把脫貧任務抓在手上,幫助貧困群眾樹立“弱鳥先飛”的意識。把力量凝聚到脫貧攻堅的關鍵環節上來,要注重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注重培育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注重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將給錢給物資助的外部“輸血”式扶貧與自我進取自我改變的內部“造血”式脫貧相結合,通過自身“造血”鞏固“輸血”成果,拔除窮根、消除貧困。要精準有效,充分了解貧困群眾所思所盼、所需所求,量身定制、量體裁衣,既要授人以魚,也要授人以漁,讓貧困群眾在產業發展實踐中長見識、長本領。同時,要深入總結宣傳扶貧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不斷鞏固提升特色亮點,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新貢獻。
省社科院院長、教授任宗哲:
扶貧首在扶志。扶貧的精髓在于激發貧困對象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擺脫怨天尤人和等靠要的思想。扶貧要靠產業。要擺脫發展思路的貧困,拓寬視野、更新觀念,通過產業帶動,實現精準脫貧。扶志、扶智要與扶技相結合。政府要做好引導,甚至在某些方面,一開始要主導,走上正軌之后,再靠市場去推動。紫陽把職教中心作為技能培訓場所,這是可復制的模式。我省各個縣都有職教中心,可以結合本縣區實際,選擇市場潛力大、進入門檻低的產業,因地制宜做好技能培訓,把扶志、扶智與扶技有機結合起來,讓貧困人口掌握一技之長,實現可持續脫貧。
省決咨委原辦公室主任、高級工程師郭衛東:
紫陽縣自然條件艱苦,卻給全國、全省探索出了一個值得借鑒的經驗,是非常可貴的。貧困山區脫貧攻堅既要移民就業,也要“移業就民”。紫陽通過技能培訓,把掌握技能的貧困勞動力輸送到遠元集團,輸送到全國去就業,也就是移民就業。當然還有“移業就民”,我們的茶葉、魔芋、生態旅游、觀光農業,包括未來大健康產業,都可以做大做強,走出紫陽,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當前,各級各部門要抓住機遇、認真組織、深度分析,在市縣、部門、行業,特別在脫貧攻堅致富奔小康方面查找快與慢、高與低、好與差、先進與滯后的具體表現,找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問題。
省行政學院巡視員、教授張貴孝:
紫陽縣委、縣政府以良好的服務營造了一個技能提升、產業發展的外在環境。第一是能夠立足本職工作做好服務,堅持政府主導,整合力量抓培訓。第二是選準培訓項目、精選合格企業、政府獎勵扶持,積極主動服務。第三是各部門通力協作,精準管理。遠元集團的發展壯大,與紫陽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未來遠元集團還需要解決有效監管、提升內涵和可持續發展三個問題。
西北大學教授、西安市政府參事姚慧琴:
在扶貧路徑選擇上,常常出現兩個問題。一種叫“養貧”,政府給貧困戶送錢送糧送米送面,最后還是貧困,路徑的單一性難以實現全方位脫貧。另一種叫“返貧”。政府的產業扶持更多依賴于貧困戶個體作用,政府給一些產業扶貧政策,但由于貧困戶缺乏基本素養和市場競爭能力,產業發展不起來,兜兜轉轉最終還是返貧。類似于這樣的糾結,在基層十分普遍。但紫陽縣卻在全力脫貧攻堅行動中,走出了一條非常成功的路徑,就是“政府主導+龍頭企業+基地培訓+定向就業”的路徑,對我們有很好的啟示。這個經驗完全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很有典型意義。紫陽注重運用市場經濟規律進行扶貧,將政府、龍頭企業、農戶個人三體合力,但最后的落腳點和出路仍是市場。紫陽技能扶貧的實踐,驗證了阿馬蒂亞·森的世界前沿理論,走在了世界前列。貧困人口作為個體進入市場,處于劣勢地位。紫陽依托龍頭企業,使技能培訓后的勞動力掌握一技之長,具有更強競爭力。
省行政學院原副院長、教授曹鋼:
一是扶貧要從實際出發。陜南很重要的可開發資源是勞動力,勞動力輸出到另外的區域去創業,這也恰恰是一個開發的路子。二是扶貧要建立良好機制。紫陽把培訓的重點放在了龍頭企業帶動上,三方都是有積極性的。鄭遠元把培訓過程與整個創業作為一個整體,是為企業發展培訓員工,不是簡單的培訓,把每一個人的培訓環節、培訓細節以及培訓后的市場開發等都聯系在一起,找到了根本動力。紫陽培訓主體、培訓對象都是想從事這一行業的人,這樣做相對于政府部門簡單的布置培訓任務、下放培訓指標,效果大有區別。三是扶貧工作要大力創新。像紫陽縣這樣,把扶貧資金用在刀刃上,用在真正使人民脫貧的路子上,這個錢就沒有白花。
省社科院處長、教授王建康:
紫陽的精準扶貧應該說是“兩扶并重”,做到了“三點三精”。所謂“兩扶”是扶產業扶志氣,抓住產業根本,貧困人口有脫貧致富的路子,抓住扶志氣這個核心,那么貧困人口就有脫貧增收的內生動力。紫陽在扶志方面做到了三點,第一點是明確了方向。紫陽通過身邊的榜樣、創業就業的典范,給貧困戶點燃夢想和希望。第二點是找到了方法。紫陽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讓貧困人口看到了脫貧、創業、就業的路子。第三點是提升了技能。貧困人口有核心技能,有競爭實力,容易就業,發展產業。同時,紫陽在扶持產業上做到了三個精準,第一是產業選擇精準。紫陽選擇修腳保健有勞動力的優勢,有陜南中草藥資源的優勢,市場對修腳保健這方面的需求在快速增長。第二是龍頭企業選擇精準。紫陽的龍頭企業有核心技術、優勢品牌、社會責任和鄉土情懷。本土企業對地方有感情、和群眾有聯系,于情于理會更好帶動群眾脫貧。第三是推進機制精準。政府、企業、貧困戶形成了一整套運作機制,有效規避和消除了貧困人口承擔的風險,使貧困人口走上了一條循序漸進、由小到大的脫貧路子。
省政府研究室主任楊三省:
脫貧攻堅目前最關鍵的問題在于產業,最艱難的地方在于如何發展產業?紫陽通過積極實踐,回答了產業從哪里來、產業怎么來的問題。產業從實際中來,產業從實踐中來。紫陽是一個四區疊加之地,全縣近三分之一是貧困人口。紫陽能直面現實、科學決策,通過修腳技能,把自己的資源稟賦變成了優勢產業,實現了貧困戶、企業、政府和社會的多贏局面。通過市場把產業、企業、勞動力結合起來,是互生互動、互為依托的關系,是可借鑒、可復制的成功模式。通過政府主導、企業帶動、基地培訓、定向就業,找到了脫貧攻堅的科學路徑,改變了以往以種植、養殖為主的發展方向,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我省各地都有突出的資源稟賦,關鍵要結合市場需求,要盡可能從成熟可靠的產業做起,從貧困人口能夠順利進入的行業做起。鄭遠元雖是紫陽本土成長起來的草根企業家,但對企業的展望和對解決貧困問題的眼光,已經站在了世界前沿,并用行動驗證了阿馬蒂亞·森的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紫陽的經驗提醒大家,本土企業才是脫貧攻堅的主力軍和主戰場,一定要對本土企業高看和厚待。在招商引資工作中,既要去北上廣招引高大上的企業和項目,更要把優惠政策多用于對本土企業的扶持上。紫陽的經驗還要進一步深度挖掘和總結,紫陽在這個基礎上也要繼續大膽創新。我省脫貧攻堅工作責任重、時間緊,既要擼起袖子加油干,也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這既是我們黨的政治思想路線,也是脫貧攻堅工作的科學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