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盧思君)初冬時節,暖暖的太陽照在秦巴深山的瓦灘村,蘇清軍站在屋檐下,望著豬圈里的6條膘肥體壯的肥豬,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蘇清軍是紫陽縣毛壩鎮瓦灘村貧困戶,家里8口人,其中有3個殘疾、2個學齡前兒童、1個82歲的老人,一家人的生活重擔都落在他和妻子兩個人身上。如何才能擺脫現狀,告別貧困,一度成為蘇清軍的“心頭病”。
看著村里人有的外出務工掙了錢,有的創業發了家,蘇清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暗自下決心一定要擺脫貧困現狀。
殘疾、缺少勞動力、交通落后,如何讓這樣的家庭擺脫貧困,也是包組聯戶干部汪鑫和包聯人周本安頭痛的事,經過入戶走訪,交流談心,鎮村干部發現蘇清軍人窮志不短,脫貧意愿很強。既然要照顧家里的老老小小,不能出門務工,那就在家發展養豬產業吧!鎮村干部的脫貧措施和蘇清軍的想法不謀而合。
“沒得技術政府幫你培訓,錢不夠政府幫你貸。”鎮村干部進一步清掃蘇清軍心里的顧慮。
說干就干。收拾好豬圈,蘇清軍第一批買回6頭豬仔,沒過多久,他又買來6頭豬仔。從此,12頭豬仔成了他的寶貝,承載了他太多的夢想。
家住高山,附近的壯勞力大都出門打工去了,翻地成了家里老人們最大的難題。看到這種情況,機靈的蘇青軍隨即買回一臺耕地機,幫周邊的鄉鄰鄉親們翻地。
自此,蘇青軍白天外出耕地掙工錢,晚上回家剁豬草、煮豬食。稍有閑暇時間,他又精細管護原有的2畝茶園去了。起五更、睡半夜,他在脫貧致富路上昂首向前。
“前不久,陸陸續續賣了6頭肥豬,總共收入12000元,這幾條馬上也能賣了,留一頭過年,再賣5頭起碼收入17000元左右,耕地機掙了接近8000塊,這兩項就收入37000元。”蘇清軍無比興奮的算著收入,笑容始終掛在他因為興奮而有點兒發紅的臉上。
脫貧路上,蘇清軍越來越有信心。正在修建的可容80頭的豬圈年底就可完工。明年將把喂養規模擴大。修到家門口的聯戶路即將硬化,原來的兩間土墻房變成了3間磚混結構的平房,發展產業鎮上給補助。這一切,都讓蘇清軍看到了希望,燃起了斗志。
生活讓這個農村漢子承受了太多的重擔,但他卻憑著自己的勤勞和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乘著政府脫貧致富的東風讓自己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日子好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