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劉成軍)紫陽縣高橋鎮權河村貧困戶張賢偉今年2月份把自家10畝承包地入股到高橋鎮春萌種養專業合作社,他便成了該合作社社員和股東。憑著這兩個新身份,他既可以在合作社產業園里打工增收,又可以領取分紅。
“有時候六七點鐘就要起床到園區移苗、鋤草,雖然累,但每月能拿到合作社給我發的近3000元勞務費,不用外出就能掙到這么多工資,再累也值得!”張賢偉信誓坦坦的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今年該合作社400畝香椿和200畝洋火姜育苗長勢良好,目前已全部移栽成功,建成產業園區共計3100多畝,300余戶農民加入合作社。據該合作社總經理梁明山介紹,洋火姜每市斤可賣到15元,香椿每市斤以18元左右出售,最高每畝有近20000元的經濟收入。洋火姜在今年短短幾個月已初見成效,初步采摘售賣達到30余萬元。此外,貧困戶還能像張賢偉一樣,在產業園里就近務工,以每小時10元的工資標準掙取勞務費。
“當時村上反復動員我入股,我入了5畝地,本以為能分個一千元左右,按目前園區的生產形勢,遠遠要超過預想的收入,太出乎意料了。”貧困戶龔孝禮激動的說。去年9月份,該合作社通過征求群眾意見、多方調研論證,結合本村生態氣候特點,確定了種植香椿和洋火姜產業的發展方向。近幾年正趕上香椿、洋火姜市場行情高漲,最高以20元每斤向訂單企業銷售。讓普通的綠色山野菜成了城鎮居民碗里的“金銀菜”。
78歲的貧困戶王倫仕給大家算了一筆賬:一畝地種糧食,就算收入好,畝產最多也就六七百斤,除去勞務費、肥料錢,真真到手的收入不足500元。而把土地入股到合作社種植香椿、洋火姜,按每市斤15元計算,高產時畝產可達1000余市斤,就是15000多遠啊!聽他這么一說,貧困戶們紛紛表示還要跟著合作社走,參與該社組織的產業項目,多入股多分紅。貧困戶們對該社的美好期望,也正是該鎮建立村級合作社的初衷。
目前,該鎮在轄區部分村莊相繼建立起扶貧互助合作社,帶動農戶發展中藥材種植、農戶養殖、茶葉、農業示范園等專業合作社的建設,聚焦“三變”改革,引導和組織貧困群眾自愿以土地林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投資入股合作社,發展集體股份合作經濟,促進群眾增收。逐步探索出了戶戶有產業、人人有股份、定期分紅利的扶貧機制,把農村沉睡的資源盤活,變成可收益分紅的資產,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歷史性跨越,逐漸走出了一條穩定長效的產業脫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