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唐唯)為進一步完善貧困人口醫療保障和救助制度,切實解決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紫陽縣近日出臺《健康扶貧“四重保障”工作實施方案》,通過建立貧困人口新農合、大病保險、民政醫療救助和最低醫療保障“四重體系”,全面提高貧困人口醫療救助保障水平,確保全縣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病有所醫”。
提高新農合補助標準,構筑第一重保障
《方案》明確,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均為保障對象,所有農村貧困人口必須做到全部參合,實現應保盡保。從2017年起,由政府出資,全額資助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加新農合,參合率達到100%。
在新農合政策執行中,貧困住院患者報銷比例進一步提高,在鎮一級醫院住院不設起付線,合規費用全額報銷。在省市縣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救治的患者,報銷比例在現行基礎上提高10個百分點,分別提高到65%、70%、90%。新農合門診統籌繼續在鎮、村兩級實施,門診統籌每人每年100元,按照100%報銷,實行戶內通用、結余滾存。對于貧困人口慢性病患者,在現有報銷封頂線的基礎上再提升20%。對未納入慢性病管理的大額門診患者,起付線降低50%,由1800元調整為900元,報銷比例70%,年度報銷最高限額為2000元。對患有白內障等特殊病種貧困患者,確定紫陽縣人民醫院定點救治,實行定額包干,手術治療費用全免。
提高大病保險報銷比例,筑牢第二重保障
《方案》規定,貧困人口大病保險起付線由1萬元降低到3000元,報銷標準為:經新農合基本醫療報銷后,年度個人自付累計費用在3000元-3萬元的按50%的比例報銷,3-5萬元的按60%的比例報銷,5-10萬元的按70%的比例報銷,10-15萬元的按80%的比例報銷,15萬元以上的按90%的比例報銷,最高封頂線為30萬元。
擴大民政醫療救助保障范圍,鞏固第三重保障
貧困人口住院經新農合、大病保險報銷后,余額費用全部納入民政醫療救助范圍,按照不低于自付合規費用50%的標準進行救助,年度累計救助封頂線為2萬元。
實施貧困人口最低醫療保障,托底第四重保障
《方案》指出,從全縣新農合歷年結余基金中提取1000萬元作為最低醫療保障資金,用于提高貧困對象的醫療保障水平。
同時,報銷政策也作相對調整,貧困患者住院產生的醫療費用,經新農合、大病保險、民政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后,實際醫療費用報銷比例未達到90%的,由最低醫療保障進行“托底”,使住院總費用報銷達到90%,確保個人自付醫療費用不超過3000元。在縣、鎮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住院的患者,取消住院押金,全面實施“先診療、后付費、零押金”。并嚴格控制非合規費用,鎮級醫院無非合規費用,縣級醫院控制在5%以內,省市醫院控制在8%以內,超支部分由醫療機構承擔,從合療報銷基金中予以扣除。
目前,紫陽縣認定的在冊貧困人口96812人,其中因病致(返)貧人口3010戶12969人,占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左右。該縣通過實行“四重保障”和“大病集中分類救治”等政策,所有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合規醫療費用實際補償比均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