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張喬)說到紫陽縣,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紫陽茶葉。然而,近幾年悄然興起的“紫陽修腳師”,正在成為紫陽的另一塊金字招牌。把“紫陽修腳師”打造成百姓致富的一個新產業,是紫陽縣委、縣政府一直致力推進的重頭工作。
1月6日,記者跟隨“脫貧攻堅安康在行動”媒體采訪團來到紫陽縣高橋鎮采訪時發現,就是這不起眼的修腳師,卻真正讓農民脫貧致富過上了好日子。” 全村從事修腳行業的群眾達1100余人,占全村外出務工人員的90%,2014年,村民存款過億元,人均積累資金10萬元以上。這就是有著“修腳致富第一村”之稱的紫陽縣高橋鎮鐵佛村。
中省市媒體采訪鄭遠元
修腳業富了一方百姓
一人富裕之后不僅帶動了全村的富裕,也帶動了一個產業的興起。這個新興的修腳產業,不僅成為紫陽山區群眾外出創業就業的新路子,也使得一方百姓因此脫貧致富。
提到修腳業,不得不說到帶領紫陽人通過修腳走上致富路的鐵佛村村民、號稱“紫陽修腳第一刀”的鄭遠元。從擺地攤開始,通過多年打拼,如今的鄭遠元擁有600多家全國連鎖店,身價上億,成為修腳行業的領軍人物。在鄭遠元的帶領下,鐵佛村村民紛紛加入修腳行業。
高橋鎮吳勝鴻介紹道:“從2002年開始,村上一些村民去鄭遠元的公司打工,學到手藝后,少數村民開起了自己的修腳店。到2005年,紫陽修腳業已初成氣候。2008年之后,全村基本每家每戶都有人從事修腳行業,鐵佛村成了有名的修腳村”。
據了解,鐵佛村常年在外從事修腳足療養生的達1300人,占全村在外務工人員的90%,月均工資在3500元以上,最高的每月可拿八千到一萬元,甚至還有年薪超過40萬元的,有200多戶村民有了家用小轎車。全村資產過百萬的有200多戶,資產過千萬的有30多戶,還有村民身價過億。
鐵佛村村民通過修腳行業致富的影響逐漸輻射到全縣,紫陽山區的群眾紛紛加入修腳大軍,目前全縣已有上萬人從事修腳行業,年創收5億元。
小產業引領大潮流
作為勞動力資源和轉移就業大縣,紫陽每年有8萬人外出創業,以前因沒有技能,不少人都在煤礦打工,風險高收益少。隨著經濟轉型、國家移民搬遷政策,就業成為紫陽縣的一個大問題。人往哪里去,路從何處來,錢又怎么掙?
近兩年來,紫陽縣委、縣政府在對紫陽修腳創業成功人士鄭遠元和修腳產業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結合縣域經濟發展實際和主導產業結構特點,把修腳足療養生作為紫陽解決城鄉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富民強縣的新興產業主抓。并將修腳足療等五大技能免費培訓列入十大惠民工程之一,通過免費技術培訓、優惠政策扶持、就業指導服務等,大力培育修腳足療新興產業。
去年10月,縣政府出資500萬元作為培訓資金,建立修腳免費培訓基地。政府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即政府免學費、免食宿費和發放交通補貼,不僅如此,政府還實行了“包到單位路費、包吃、包住、穩就業、穩收入”的“三包兩穩”優惠扶持政策。
如今每期培訓都滿員,培訓班的影響不僅輻射到鄰縣,甚至外省的人也慕名而來,很多學員從云南、山東、河南等地來學習修腳技術。到目前,培訓班已經開辦30期,培訓學員近3000人,就業率達79%,學員就業后月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
打造“紫陽修腳師”品牌
為了更好打造“紫陽修腳師”這一品牌,縣政府在大力開辦培訓班的同時,還在學員后續就業發展中,實行一系列配套保障措施。首先,政府為每個學員建立檔案,每個月會電話回訪追蹤就業情況,每半年實地考察,切實了解學員的發展狀況。其次,縣人社局還專門安排人員在網上對學員進行實時幫助,并起草扶持文件,對優秀的修腳學員實施獎勵措施。據楊大崇介紹,下半年還將準備成立“修腳師協會”,把在外創業的修腳人士團結起來,讓有修腳專業技能的外出務工者更具組織性。
據了解,該縣目前從事修腳足療養生行業的已達上萬人,年創收5個億,支撐起紫陽勞務經濟的半壁江山,成為該縣創業經濟、農村經濟、縣域經濟的一大亮點。未來紫陽縣委、縣政府為適應外部市場用工需求和城鄉勞動力更新換代的結構特點,創新思路,把修腳養生作為解決城鄉富裕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富民強縣的新興產業主抓,傾情打造“紫陽修腳師”品牌,利用3-5年時間打造 ”,引導、鼓勵2-3萬人投身修腳行業,實現營業收入20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