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易亮 屈光波
在鎮坪縣,一座“中藥小學”令人矚目。自中國藥科大學定點幫扶以來,鎮坪縣以中藥文化為紐帶,將傳統醫藥文化融入基礎教育與鄉村振興工作,走出了一條“文化育人、教育助農、科技興縣”的發展之路。
6月3日,走進鎮坪縣華坪鎮小學,藥香撲面而來。課堂上,教師薛成鑫正為學生們講解黃連的藥用價值。“這就是黃連的葉子和根,它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這所小學是中國藥科大學重點打造的“中藥特色學校”,校園內建有“百草園”實踐基地,各班級領養中藥植物盆栽,課程中還加入了藥材炮制教學,將中藥知識寓教于樂。
“我們不僅要讓孩子們認識藥材,更要在他們心中播下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校長陳海軍介紹,學校已形成“識藥—種藥—采藥”一體化課程體系,3年來共組織中藥主題研學活動50余場,累計覆蓋學生2000余人。
為了讓更多孩子了解中醫藥文化,中國藥科大學還持續組織大學生暑期支教團,開設“中藥科技小課堂”,用趣味實驗揭開中醫藥的現代科學奧秘。
鎮坪本地學子李秦鄂,就是從這樣的文化浸潤中走出大山,進入中國藥科大學深造。畢業后,他選擇回到家鄉,參與鎮坪黃連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申報與鎮坪黃連市級、省級地方標準制定工作。
“如果沒有中國藥科大學的支持,我可能永遠也走不出大山。”李秦鄂說,“現在我從事中藥質量標準化工作,希望用所學回饋家鄉,回報母校。”
不僅僅是高等教育和個體命運的改變,在職業教育層面,中國藥科大學還與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聯合開設“鎮坪專班”,定向培養中藥材種植與加工人才。截至目前,已有31名鎮坪籍學生進入中國藥科大學深造,其中10人取得碩士學位,2人獲得博士學位,不少人畢業后選擇返鄉工作,成為中藥產業鏈上的技術骨干,支撐起“本土博士+返鄉學子+新型藥農”的人才梯隊。
“我們的科研成果正在為鎮坪中藥產業建立標準化育苗體系打下基礎,同時也通過延伸中藥材深加工鏈條,助力鎮坪打造秦巴道地藥材品牌,推動中藥產業成為富民強縣的綠色產業。”研究生李紅潞介紹說。
產學研一體化正帶來“裂變效應”。鎮坪按照“縣域建基地、飛地做加工、校企共研發、全域拓市場”的思路,在全縣發展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4.76萬畝,年產量1.68萬噸,綜合產值達13億元。在這里,課堂連著田野,實驗室接通車間,不僅為當地老百姓帶來了好日子,更成為弘揚傳統中醫藥文化自信的生動實踐。
“自2014年起,我們已幫助培養了31名鎮坪籍學生,未來還將持續推動‘文化傳承+科技創新+產業振興’深度融合。”中國藥科大學掛職鎮坪縣副縣長謝國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