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馬艷
春節的氣息還未散盡,陽光明媚的鎮坪城鄉呈現出一派忙碌的景象。走進鎮坪縣城關鎮竹節溪村,恰逢從西安趕回村上的駐村第一書記——陜西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呂建軍。
呂建軍剛下車,村民就迫不及待地圍了上來,熱情地握著他的手說:“書記,你回來了啊!”
“嗯,回來了,回來了!”呂建軍笑容可掬地回答道。
說起呂建軍,在村民眼中,他是“貴人”,和大家相處,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在村干部眼中,他心系群眾困難,接地氣,善于謀事干事;在鎮領導班子眼中,他是從城里來的農村人,樸素且低調務實不張揚;在縣領導班子眼中,他是有激情、有情懷、有思路、有辦法的“四有書記”。
“他就是我們竹節溪人的‘呂洞賓’”
竹節溪村位于鎮坪縣城以北,全村轄8個村民小組371戶1085人。2019年8月,呂建軍主動請纓到省科協包聯村——竹節溪村駐村扶貧,他是全省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兩名副廳級領導干部之一。
雖然初來乍到,呂建軍卻一股腦地扎進了村里,農家院子、田埂壩壩隨時都能見到他的身影。他挨家挨戶與村民拉家常、噓寒問暖,了解村里的真實情況,與黨員促膝長談,共謀村里的發展。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呂建軍的辦公室依然燈火通明,他總是利用休息時間,梳理白天走訪時帶回來的意見建議。
在呂建軍的努力下,村班子確定了以南江湖旅游扶貧示范區為依托、以“旅游+產業”為主線的發展定位。理清了村里的發展思路,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建立了“3+1”結對共建模式,還督促指導村里黨建工作,帶頭講黨課,定期組織理論學習,抓好黨員教育管理。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下硬茬督促指導下,竹節溪村黨支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是59歲入的黨,今年72歲。自從呂書記來到我們村上后,定期給我們上黨課,組織我們搞學習、過組織生活,我這才深刻感受到,我是有組織的人!”家住竹節溪村三組的陳儒和老人說。剛到村里的呂建軍,聽聞陳儒和59歲還一心加入中國共產黨時,感動不已。自此之后,村上的發展,呂建軍總要找陳儒和說道說道,村里遇到難題,也要找像陳儒和這樣的老黨員探討探討。
幾年來,鎮坪縣委、縣政府堅持把脫貧攻堅當作第一民生工程、第一政治任務抓緊抓實,而竹節溪村也是這樣付諸行動的。集思廣益下,呂建軍充分發揮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協會、產業大戶帶動作用,帶領村黨支部建立“支部+X+貧困戶”模式,加大消費扶貧力度,簽訂認購協議,收購農副產品,擴大土地流轉規模,帶動全村101戶貧困戶增產增收。2019年,該村被鎮坪縣委授予“黨建紅旗村”稱號。
“古有呂洞賓廣施恩惠、解困于民,今有呂書記為我們村辦實事、解難題,他就是我們竹節溪人的‘呂洞賓’,感謝政府派來這么好的人來幫扶我們村,我們村有今天的發展,離不開他的辛勤付出。”一說起呂書記,村里的老黨員們總有說不完的話。
老黨員們給呂建軍取的別名傳開后,只要他走在村里、走進農戶家里,村民總是熱情地招呼:“呂洞賓,你來了啊!” “踏進竹節溪村,就是竹節溪人。”用呂建軍自己的話說,他的理想不是做“貴人”、不是做“呂洞賓”,他的目標就是帶領村里的群眾脫貧致富。
發展產業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在扶貧的路上,呂建軍是個閑不住的人,他總是奔走在農戶家里、產業園區和南江湖旅游扶貧示范區,找思路、謀發展。剛開始外出時,辦公室隨行的小伙子都要給他準備一根棍子。他疑惑不解,隨行的小伙子解釋說:“村里的狗比較多,趕狗。”
但說來也奇怪,村里的狗看見呂建軍來到家門口,總是搖著尾巴圍著他打轉表示親熱。在走村入戶的小道上,總能看見一村民家的狗尾隨在他的身后,跟隨一起走遍竹節溪村三組的溝溝卯卯,直到呂建軍上車回村委會,它才調頭返回。隨行的小伙子感到不可思議,村民們卻說:“狗都有感恩之心,從來不咬好人,知道呂書記是上級派來扶持我們的好人,怎么會咬他呢!”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發展產業才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呂建軍深諳此道,他牽頭成立了省科協產業發展基金,用于支持產業大戶的發展,建立帶貧益貧機制,增強貧困村的“造血”功能。“只有把扶貧資金盤活用好,支持村里想發展產業的能人,培養出一批又一批致富帶頭人,才能讓我們的集體經濟雪球越滾越大,才能真正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
呂建軍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行動的。為進一步擴大村級產業發展規模,他精心策劃,邀請安康學院教授為竹節溪村編制了“十四五”產業發展規劃;在竹節溪村組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竹節溪村科技志愿服務隊”和“竹節溪村科技小院”,大力開展科技服務活動;率先建立科普e站,邀請省級農業專家到村開展種養殖培訓;建立脆李基地1個,聯系升級蜂箱制作工藝,改良養蜂技術,使養殖戶實現平均增收35%;幫助建立4個市場經營主體,協調55萬元產業發展資金,扶持村里種養殖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促進村級產業發展升級……在呂建軍的帶動下,村里的產業發展欣欣向榮。
同時,為解決村里剩余勞動力的就業難題,呂建軍想盡辦法聯系到安康嘉德源電子有限公司,積極協調建立社區工廠,將社區工廠建在了村民的家門口。其中,村民邵麗芳是第一個報名的員工,她因表現出色,還被聘為了主管。“村里像我這樣的女性很多,掙錢的同時還能照顧老人、孩子,廠里還有免費的工作餐,呂書記真是為我們解決了大難題啊!”自社區工廠開辦以來,該工廠吸納婦女、殘疾人士等勞動力36人,每人增收2400元以上,解決了村民就地就業、穩定增收的問題。
“過去我們村可不是這樣的,村里環境臟、亂、差,產業不強,大家干啥都沒有心勁。自從呂書記來了后,村上和群眾的大小事他都當自己的事來干,各類產業發展起來了,群眾的內生動力強了,如今我們竹節溪村大變樣!”村黨支部副書記陳維安看到村里的變化,心里樂開了花。
為孩子們插上科技的翅膀
“少年強則國強!”這是呂建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無論在何處,他總是格外關注農村青少年的成長。到竹節溪村擔任第一書記后,呂建軍更是將全域科普與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相結合,多方奔走,協調各方力量建成白家小學科技館,這也是鎮坪縣的首個科技館。
在科技館建設中,他力求突出特色,做到布展先進、內容豐富,注重趣味性、參與性和互動性有機結合,力爭把科技館打造成為縣內科普的主陣地,為鎮坪縣青少年探索科學、體驗科學提供場所。他精心篩選出20組展柜,手搖發電機、磁懸浮、鏡面反射等,一個個精巧的展品揭示科學的原理,讓孩子們切身感受人工智能的科技魅力。
“以前這些都只能在電視上看到,覺得科技離我們好遙遠,今天能親自感受,好新鮮好有趣!既開闊了眼界,又學到了書本上沒有學到的知識。”白家小學學生周文濤開心地說。
呂建軍還充分利用資源,組織陜西科普大篷車多次到白家小學巡展,切實為農村山區孩子“零距離”接觸科技、探索奧秘搭建了平臺,為孩子們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強化了孩子們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提高了孩子們的行動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和學用現代科技服務現實生活的思想意識與實踐能力。
“不負青山綠水情!”這是呂建軍扶貧路上的座右銘。他總說:“來到這個山清水秀的山村,面對淳樸的老鄉親,凡事都要想到老百姓,多辦實事,多解決實際困難。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便不枉此行、不負這片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