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軍 汪杜鵑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有效機制,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鎮坪縣上竹鎮中心村提高站位、創新實踐,把平安建設置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格局中來謀劃、來推進,連續八年達到“十個沒有”平安村標準。在實踐中,孕育出“133”工作法。
建強“一個堡壘”,主動服務凈源頭
村黨支部圍繞加強黨對農村全部工作的領導,暢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從群眾反映最強烈的“辦事難”“辦事慢”等問題抓起,改作風、出實招,從源頭上杜絕矛盾激化、預防信訪事件。一是便民中心,透明服務。本著“優質高效、規范便民”原則,在支部領導下,每個工作日村“三委”干部輪流坐班,亮明服務范圍、辦事流程、工作紀律,嚴實實行首問負責、服務承諾、限時辦結、責任追究制度,主動接受群眾監督。二是深入群眾,主動服務。結合脫貧攻堅,黨支部組織村“四支隊伍”及幫扶干部深入各家各戶訪民情、聽民意、解民憂,做到每月至少深入一次貧困戶,每季度至少遍訪一次全村群眾,涉及政策疑問的現場解答,需按程序辦理的主動代辦,人人都是“便民中心”。三是黨員帶頭,貼心服務。在黨支部的組織動員下,德高望重的老黨員紛紛加入矛盾糾紛調解和村風民風監督隊伍,致富能力強的黨員主動承擔結對扶貧任務,年輕有文化的黨員義務為群眾宣講法規政策知識,哪里有群眾需要,哪里就有黨員的身影,牢牢掌握工作主動權。群眾的事好辦了、心氣順了,從根源上保證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推進“三治融合”,綜合治理提效能
在縣委政法委的大力支持幫扶下,中心村扎實推動“三治融合”,全面提升村域治理效能。一是依法自治保穩定。凡涉及村里發展和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由村黨支部提議、村“兩委”會商議、村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關鍵環節由鎮黨委審核把關,實行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通過嚴格落實“四議一審兩公開”,切實保障村民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做到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群眾的自治意識和自治能力明顯提升。二是法治建設促和諧。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扎實推進“七五”普法,結合村情實際,制訂完善村規民約。不孝敬老人、濫辦“無事酒”、打點“小麻將”、污水亂排、垃圾亂扔…… 這些法律管不到、道德管不好,卻又與新民風建設格格不入、群眾深惡痛絕的現象有了“管頭”,村風民風煥然一新。三是以德治村樹新風。黨支部組織村里鄉賢能人成立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圍繞“誠孝儉勤和”,每季度開展道德評議,表彰弘揚正面典型,批評幫教反面典型;紅白理事會規范管理全村酒宴,對合規辦酒的,進行支持幫助,對違規辦酒的,及時勸導制止,讓民俗傳統在文明禮儀的軌道上健康延續,既保留了優良傳統,又增進了鄰里團結,互幫互助;村民議事會在黨支部領導下按照“四議一審兩公開”制度履行職責,促進了民主議事、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禁毒禁賭會宣傳法規政策,教育群眾遠離黃賭毒,引導群眾追求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一約四會”作用充分發揮,實現了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相得益彰。
堅持“三防并舉”,全面布控保平安
在縣委政法委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導下,持續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在人防、技防、心防上狠下功夫,提高預測預警預防能力,牢牢掌握平安建設主動權。一是人防為主,健全平安體系。成立了由支部書記任組長、村三委及群團組織負責人為成員的綜治維穩工作站,下設信訪維穩、矛盾調解、重點人員服務管理、治安防控四個工作組,結合工作需要和人員實際,充分吸納中心戶長、社保員、環衛員等參與。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先后建立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制度、情況報告制度、工作例會制度、治安巡邏制度、首問責任制度,形成了一套體系完備、高效順暢、務實管用的工作機制。二是心防在先,推動關口前移。堅持把法治建設作為社會治理的頭等大事抓在經常,融入日常,在鎮黨委領導和縣委政法委幫扶指導下,利用“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七一建黨節”、中秋節、國慶節、憲法日等重要節點,結合掃黑除惡和平安宣傳,采取基層干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解《憲法》《民法典》《村民組織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規,營造了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三是技防并重,筑牢平安防線。先后投入20余萬元,建成綜治維穩工作站、警務室,配齊相關設施。村內主干道及重點部位亮化及監控系統全覆蓋,共設置路燈85盞,安裝監控14個,落實專人管理,定期維護,確保持續穩定發揮作用。物防與人防相互補充、緊密協作,在全村構筑起一道密不透風的治安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