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劉婷)
為老人搬出幸福晚年
幫扶干部入戶探望時,老人夏樹友正坐在門口曬著太陽打著盹,拐杖安靜的靠放在木門上。老人的家由兩間房構成,一間房是客廳和廚房、一間房是臥室。這兩間房沒有房梁、沒有結構,沒有粉刷,有的只是四面單薄的磚墻和房頂遮不住雨的瓦片。老人身體不好,患有慢性病,只要一發病,就必須住院治療。老人說:“已經在這里住了十多年,冬冷夏熱、蚊蟲叮咬,下雨吹風時尤其令人害怕,在風雨中搖搖欲墜的房子,遮不住風擋不了雨。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越來越差,扛不住啦!”老人的一番話,讓幫扶干部揪緊了心,舒適暫且不提,安全都成了問題,老人的房屋搬遷事不宜遲!為了盡快改善老人的居住環境,幫扶干部立即寫了鑰匙房申請書遞交到鎮上,時刻關注房源情況,工程建設,東奔西走,多方協調,有了新進度立即和老人分享,寬慰他迫切的心情。終于,2018年,房屋竣工,房源就在衛生院附近,等遠在他鄉的女兒回來完善手續后,老人就可以如愿搬進新家。看著漂亮的新房子,老人的臉上露出了微笑,幫扶干部感嘆道:終于可以踏踏實實的睡個安穩覺了!
量體裁衣疏通思想
除了老人夏樹友,張青奎的安全住房也存在問題。自從建房地基被征收以后,張青奎一直租住在弟弟家的土房子里,不肯離開。問起原因,張青奎說:“我想在老房子附近重新蓋房,雖然老房附近是高速公路紅線內,規定五年不能拆房建房,但我的根在這兒,也不想離開這里。”面對執拗的張青奎,幫扶干部仔細為他算了一筆經濟賬:“根據國家現在的政策,貧困戶買一套居住用房,人均只需2500元,多么實惠。等到過幾年時機成熟了,生活富裕些,再想建新房,也更有條件了!”這番量體裁衣的分析,打動了執拗的張青奎,他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新家。
“需要搬遷的貧困戶們不是不支持我們的工作,有的只是沒理解透政策,我們要耐心細致的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和需求來想辦法,說明白,工作自然就好做了。”幫扶干部笑著說。
無論你在哪里,我們都在你身邊
楊永章是一位殘疾人,因工地事故導致下半身癱瘓,已臥床20多年。每當他的妻子說起這些年來一個女人獨自撐起一個家的日子,總是辛酸的淚流滿面,楊永章也是低頭沉默。
因為照顧楊永章生活起居不方便,需要通風、獨立的戶型供病人居住,家中又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后續生活無法保障,楊永章的妻子始終不同意搬遷。鎮村干部來了很多趟,都無功而返。幫扶部門得知情況后,多次隨村鎮干部一起到楊永章家中與他談心,詳細為他們分析其中的利與弊,設身處地的為他們解開內心的心結,尋找房源,幫扶部門的黨員干部們還自發的為其捐贈3000元的搬家費用。經過多次的溝通,熱心換來了回應,楊永章同意搬遷。就在大家伙喜出望外的時候,楊永章戶卻反悔了!原來啊,合適的新房源沒在本鎮內,楊永章擔心幫扶干部從此不再管他了,心中不舍。第一書記陶海堅定的對楊永章的妻子說:“放心吧!相信我,無論你在哪里,我們一定管到底!”經過十幾次反復做工作,楊永章終于在協議上簽了字。
堅持問題導向對癥下藥
多少年來,新房平地起,牛頭店國慶村七八組人多了,房子多了,車也多了。日漸繁華的七八組,恰恰也在高速路紅線內,工程搬遷的重點區域。
2016年的脫貧戶羅發吉,2018年遇上了高速路工程搬遷。一天,趁著陽光明媚,羅發吉的兒子羅本松開著三輪車去拉磚建棚,用來置放屋中的物品。
“剛剛接到征房通知的時候,我是十分不愿意搬的,畢竟住了這么久的地方,還有豬啊雞的都需要圈養。”羅發吉的妻子說,“但是干部們不停地做工作、講政策,我也想明白了,修高速這個事情是方便群眾的好事情,我們還是要支持鎮坪的建設。”
在搬遷工作的推進中,像羅發吉家這樣的情況實屬一種普遍現象,第一書記通過多家了解,總結出來不愿搬遷的原因有三:一是故土難離。從小到大生活的地方,承載多年青春回憶;親力親為建起的房屋,是多年拼搏的見證。二是生活方式的改變。搬遷后常年勞作的農民沒了土地,種不了地,喂不了豬,一時接受不了生活的新變化。三是搬遷政策不太了解,害怕自己吃虧上當。針對這些問題,幫扶部門的干部們專門對自己所包戶進行解釋說明,分析其中利害關系,不斷對搬遷政策進行講解,打消村民的顧慮。
截止目前為止,我局幫扶的18戶工程搬遷貧困戶,以及9戶異地扶貧搬遷貧困戶已全部進行搬遷,有的住進了安全舒適的房屋,來到人口密集區尋找致富機遇,有的新房還未蓋好,一家人擠在臨時搭建的房屋內,但即將迎來的新生活,更值得他們期待。
當然,這一切僅僅不夠,地稅局黨組書記、局長秦仁義強調:“扶貧異地搬遷和工程搬遷,不僅要搬得出,更要住得好,接下來要大力完善基礎設施,拓寬移民就業、產業扶持,致富增收的渠道,讓移民實現長遠穩定增收,幫助搬遷戶盡快適應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