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賀孝成 趙發淞)五月的鎮坪,萬木蔥蘢,山花爛漫,清香撲鼻。
美麗的山村,小橋流水,白墻灰瓦,恬淡宜居。
中午,走進鎮坪縣曙坪鎮桃元村七組楊家新老人的家中,縷縷茶香撲鼻而來,順著茶香,我們找到了老人家,他正坐在火爐邊專心的烘培著剛采下來的茶葉。
見有人走近屋里,老人連忙站起來熱情招呼我們,沖泡他炒好的新茶。當我們說明來意,老人說:“前幾天村上發的《貧困戶精準識別條件明白紙》我都好好看過了,要不是這幾天采茶忙,你們不來,我也要去找你們,不需要你們剔除,我自動都要退出貧困戶,歲數大了,就是有項目我也搞不了了,把黨和國家的優惠政策給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貧困戶,讓他們盡快脫貧致富。幾十年的黨齡了,這點黨性要有。”
古稀之年的楊家新,1978年入黨,養育4個女兒,除三女兒嫁到平利縣之外,其余三個都嫁在本村安居樂業,與老人相距不足500米,家庭條件好,對老人非常孝敬,爭著要接老人和她們一起生活。今年老伴兒給外出務工的幺女看家,他一人住在老房子里,簡陋的土坯房,也被老人打掃的干干凈凈,屋里屋外收拾的井井有條。
2016年,村里根據老人的實際情況,將老兩口兒納為貧困戶,擬作為2017年的脫貧對象。在本次扶貧對象核實及數據清洗工作中,老人學習政策,了解了國家的大政方針,也清楚的認識到脫貧攻堅貧困戶識別和數據清理工作的重要性,他知道老兩口兒不能單獨作為識別對象,與任何一個女兒在一起識別,都不能納入貧困戶,當工作隊欲他告知時,他卻主動提出要退出貧困戶。
楊家新老人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勤快人”,幾十年來,歲月改變了老人的容貌,改變了老人的體態,不變的是他一如既往的勤勞。雖70歲高齡,但是依然自力更生。今年老人把房前屋后的6畝土地都種上了土豆和玉米,還種了1.5畝的魔芋,老伴兒也養了2頭豬和6只雞,農閑的時候,老人還上山找藥材。
他還給工作隊介紹,去年還在山上割生漆,一季下來,收了60多斤生漆,僅這一項就收入近萬元。
楊家新不但是個勤勞的人,而且還是一個很熱心的人,還經常對其他貧困戶宣傳黨政策,找脫貧的路子,鼓勵他們通過勤勞的雙手發家致富,積極發展產業,只要勤爬苦做,一定會甩掉貧困的帽子。
在本是安享晚年的年紀,楊家新沒有依靠女兒女婿、依靠政府,而是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生活,為女兒們減輕壓力。在外人看來,老人很辛苦,很清貧,可是在強大的精神動力的支撐下,他的精神生活相當富有。
扶貧當需扶志,只有激發貧苦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再匯聚黨和政府、社會各方、基層群眾的各方合力,才能打贏這場“攻堅戰”,邁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