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龔成麗
“從大學生到社會工作者,角色的轉變讓我收獲了很多。”回憶起“返家鄉”實踐活動,江南大學旬陽籍學子梁亦良感慨良多,覺得今年暑假過得特別充實。
今年暑假,包括梁亦良在內的75名旬陽籍大學生收獲了一段別樣的返鄉體驗。他們有的為群眾提供政策宣傳、志愿服務,有的積極開展走訪調研,切實感受家鄉的巨大變化,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
為引導廣大旬陽籍大學生充分感受家鄉變化,增強服務人民、回報家鄉的責任感、使命感,今年以來,共青團旬陽市委充分發揮“媒人”作用,積極搭建平臺,動員各方參與,開展“學子歸鄉筑夢旬陽”2022年大學生“返家鄉”實踐活動,共征集開發企事業單位、公益實踐等80余個崗位,吸引62所省內外高校的旬陽籍大學生報名參加。
本次實踐活動按照“學以致用、人崗相適”的原則,通過雙向對接、雙向選擇、雙向展示等方式,讓用人單位與報名大學生充分溝通、互相選擇,為他們更好地認識家鄉、服務家鄉、宣傳家鄉提供有效平臺,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在實踐中知旬陽、愛旬陽、留旬陽,讓青春的奮斗之花在這片熱土上盡情綻放。
“返家鄉”實踐活動啟動后,西安科技大學學生師光輝第一時間遞交了報名表。經過崗前培訓,他來到旬陽市教育體育與科技局資助中心服務窗口,開啟了自己的暑期實踐之旅。“我很高興能為宣傳國家學生資助政策貢獻自己微薄之力。”師光輝說,“這段時間所學到的經驗和知識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如果以后有機會,我會更加積極地參加這樣的實踐活動。”
就讀于西安外國語大學的旬陽籍學子吳勝慧不僅參加了共青團旬陽市委、旬陽義工家園組織的義務支教和“三留守”志愿服務活動,還化身“大白”,積極加入到全員核酸檢測志愿服務中。“通過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我的眼界更加開闊、心靈更加清純透徹,我對奉獻過程中得到的快樂感受也更加深刻。”吳勝慧說。
不光如此,參觀紅色遺址、調研非遺保護、感受數字鄉村建設在為期近2個月的“返家鄉”實踐活動中,廣大青年學子深入旬陽田間地頭、投身基層一線,將汗水揮灑在家鄉的熱土上。
“我們將繼續探索線上+線下等多種方式,利用好返家鄉系統平臺,圍繞鄉村振興、疫情防控、生態環境保護等中心工作,在開展好政務、企業實踐志愿服務的同時,大力開展云實踐活動,讓廣大學子積極參與策劃、組織開展各類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感悟收獲、成長成才,展現大學生的青春風采。同時,我們還要積極總結活動經驗、樹立典型、廣泛宣傳,探索大學生假期返家鄉實踐活動長效機制,擦亮學子歸鄉筑夢旬陽品牌。”共青團旬陽市委書記康雷芳說。
讓更多“云燕”歸巢返鄉
記者 王旭
安康處于推進高質量發展奮力追趕超越的關鍵時期,迫切呼喚更多有志、有識的青年回歸故土。積極開展“返家鄉”實踐活動,恰好為本地企事業單位和安康籍大學生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既讓大學生在田間地頭、基層一線獲得了最厚重、最真實的體驗,也給政府和企業招攬人才提供了好機會。
“喚回來”只是第一步,最終還要“留得住、可成長、能發展”。這要求我們要帶著感情喚、給足實惠留。一方面要打好“鄉情牌”,常態化開展“返家鄉”實踐活動,向返鄉大學生定向推介崗位,招募高校畢業生參加就業見習,幫助在外優秀學子了解家鄉、認識家鄉、服務家鄉,增強其對家鄉的歸屬感,凝聚共建家鄉的向心力。一方面要念好“引才經”,持續落實鼓勵大學生就業創業和促進人才返鄉發展的好政策、好措施、好方法,通過加強政策性引導、創新優秀青年培養使用機制,優化人才發展軟環境,真正引得更多大學生歸巢返鄉、干事創業,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