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吳春俠
“孝行千里傳鄉韻,德潤萬家草木新。”漫步在旬陽市石門鎮,村莊道路干凈整潔、農家小院窗明幾凈、鄰里笑語相聞……一幅浸潤著孝義文化的和美鄉村畫卷徐徐鋪展。
近年來,該鎮以黨建引領,推動“干百件實事,做合格黨員”活動蓬勃開展。
該鎮各村(社區)黨支部將孝義善舉培育工程“六項建設”要求細化為黨員責任區,全鎮500余名黨員化身宜居鄉村建設“排頭兵”和移風易俗“先鋒隊”。他們承諾每人每年至少完成兩件實事,重點聚焦留守老人與兒童群體,提供生活照料、心理疏導、健康幫扶等服務。
從調解鄰里糾紛到幫扶孤寡老人,從走進老人家中拉家常、問需求,到幫忙打掃庭院、整理雜物,這些黨員們堅持從點滴小事做起,拓展服務領域,用細致入微的行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切實踐行初心使命,引領文明和諧新風尚。
在黨支部號召和黨員示范下,“環境整治,人人有責”成為村民共識。大家主動加入志愿清掃隊,清理陳年垃圾,將衛生死角變為花香四溢的“微花園”。
石門鎮白廟村以“千萬工程”為抓手,完善基礎設施,硬化道路、安裝路燈、加固翻新老屋、規范禽舍菜園,鄉村環境品質整體躍升。同時,該村依托示范院落建設,深植“孝文化”,打造出百余米孝義文化彩繪長廊,將孝義元素融入百姓生活場景。
如今,石門鎮各村主干道旁的農房墻面上,孝義文化宣傳標語隨處可見,營造出了“出門見孝”的濃厚氛圍,孝義文化也在潛移默化中滋養了文明鄉風。
白廟村村民王能梅是孝老愛親的典范。丈夫常年在外務工,孩子異地求學,她主動將行動不便的婆婆接至身邊照料。婆婆癱瘓臥床后,她每日天未亮起身,悉心完成擦洗、更衣、備餐等護理工作。千余個日夜,耐心細致、毫無怨言,用平凡點滴詮釋孝道。
該村深挖此類榜樣力量,聚焦“孝老愛親、致富帶頭、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見義勇為”五類典型,創新推出“石門鎮白廟村孝義善舉榜”。石門鎮同步在官方微信公眾號開設“石門榜樣·新風力量”專題欄目,講述凡人善舉、傳播感人事跡,讓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風浸潤鄉野。這種“榜樣引領+全域傳播”的創新模式,不僅激發了村民見賢思齊的內生動力,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的精神動能。
為讓孝義文化深入人心,石門鎮積極聯合石門衛生院組建“健康先鋒隊”,深入全鎮12個村(社區),為65歲以上老人提供免費上門體檢服務。同時印發《石門鎮加強新民風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將孝義文化系統融入文明培育、環境整治、基層治理等各環節,通過制度保障、典型引領、群眾參與,推動形成崇德向善、孝老愛親的文明鄉風,讓傳統美德煥發新時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