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吳珊
“這個地方沒有路燈,孩子下晚自習回家特別不方便,要是能裝上路燈就好了!”“這個路口應該裝反光鏡,開車視線能好點。”日前,旬陽市金寨鎮寨河社區召開“庭院議事會”,大家爭著發言,議事氛圍熱烈。一旁的社區工作人員認真記錄著意見建議。
如今,在寨河社區,“有事好商量”說事室、“幸福寨河”議事廳、社區“正風亭”等,已成為群眾每日的“打卡地”。矛盾排查化解、環境衛生整治、農業產業觀光園和農貿市場建設……在協商議事會的推動下,一條條意見建議從“紙上”落到了“地上”,這是旬陽市探索構建的基層議事協商平臺的一個生動實踐。
旬陽市聚焦群眾操心事、憂心事、煩心事,探索建立了民情接訪“當面說”、網絡互動“隨時說”、院壩會議“現場說”三類說事平臺,將議事協商與基層治理緊密結合,讓群眾的聲音充分傳達,讓矛盾問題有效解決。2024年以來,全市309個村(社區)累計開展各類議事協商活動1100余次,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600余件。
“六步閉環”定規范:件件有著落
走進呂河鎮冬青村一組,施工現場機械轟鳴,施工隊正在對下沉道路進行修復施工。兩個月前,這條“裂縫能塞拳頭”的險路還是村民的“心病”。通過“毛公山茶話會”協商機制,村“兩委”、村民代表、施工方“三方會診”、現場測量、隔天動工,不到20天就讓“揪心路”變“安心路”。
“我們進一步規范議事協商流程,結合基層實際,制定了議事協商工作手冊。完善征集議事協商議題、確定協商議題和主體、通報議事協商方案、組織開展議事協商、公開議事協商結果、落實議事協商結果六步工作程序,使每一項議題都有一條明晰的落實‘軌跡’,既防止議而不決,更杜絕決而不行。”旬陽社會工作部部長陳波介紹。
“多元共治”聚合力:人人當主角
雙河鎮謝家村的羊肚菌種植大棚里,村黨支部書記胡祥斌算著豐收賬:“去年我們圍繞村集體經濟如何發展前后開展了6輪協商,最終決定發展羊肚菌,總共種了13畝羊肚菌,帶動村集體增收30多萬元。”
蜀河鎮三官社區小廣場,由1張圓桌、8個圓凳組成的“村民議事亭”讓社區群眾“當家做主”更有依托。園區觀光棧道建設、排水溝修復、健身器材更新……公示的協商成果轉化清單上,一組組數據見證著社區的發展與變化。
“過去是干部干,群眾一旁看,現在不一樣了,大家齊心協力、共商共辦,人人都能出謀劃策。”三官社區黨支部副書記胡曉林的話語里滿是感慨。
新變化、新成效源自于“1+5+x”多元議事協商參與機制的建立。旬陽被確定為陜西省村級議事協商整體推進縣后,在全市309個村(社區)全面落實村級議事協商政策,并選取42個村(社區)進行重點培養、先行先試。充分吸納“五老三員兩長”(老干部、老教師、老鄉賢、老黨員、老退役軍人,黨建指導員、網格員、黨員,以及樓棟長、黨員中心戶長)參與,為村級議事協商注入新活力。通過廣泛開展村級議事協商活動,基層治理不再是干部的“獨角戲”,而是干群共治的“大合唱”。
“雙線融合”解民憂:服務零距離
“掃掃碼、動動手,煩心事立馬有人管!”城關鎮麗都家園孫大媽對“碼上協商”小程序贊不絕口。旬陽市創新“線上+線下”雙軌機制,線下靈活采取板凳議事、庭院議事、圓桌議事、田間地頭議事、院壩議事、網格議事等方式開展議事協商活動。線上建立“碼上協商”微信小程序,變“定期協商”為“隨時議事”。線上線下有效互補,既保留院壩議事的“煙火氣”,又增添云端協商的“科技范”。
呂河鎮雙井社區的“和美鄉村茶話會”上,村民為和美鄉村建設爭得面紅耳赤,最終在“修舊如舊”的方案上達成共識;社區“愛心驛站”里,志愿者3天解決了20位老人養老認證難題……“關鍵小事”“民情實事”的快速解決,讓群眾真切感受到“說話有人聽、建議有回響”的便捷高效。
在旬陽,說議干評“四位一體”議事協商機制、“毛公山茶話會”、老倌說事、老李說事、小院夜談等一批議事協商品牌迅速推進,各具特色。隨著干群共治的“同心圓”越畫越大,一幅“眾人事眾人議、眾人事眾人治”的和美鄉村新畫卷,正在秦巴山水間徐徐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