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顏康
旬陽市段家河鎮近年來緊緊圍繞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主旋律,推行“田間+庭院”黨建工作模式,把一線抓落實能力作為檢驗黨員干部工作實績的主戰場,健全組織體系,創新服務方式,破解發展難題,凝聚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
黨建引領,一線力量“聚”起來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段家河鎮人均1畝發展特色林果產業,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如何把現有的產業做大做強,全鎮深入推進“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群眾富在產業鏈上”,以建鏈、補鏈、延鏈、強鏈為重點,聚鏈成群,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助推產業升級,帶動群眾致富。
“我們采取支部牽頭,對全村的2600余畝櫻桃進行統購統銷,最大限度解決了銷售難題,累計收購300余萬斤,實現收入1200余萬元。”薛家灣社區黨支部書記曹永剛介紹。
支部引領產業發展,為群眾鋪設致富“快車道”。在彌陀寺村,38名黨員加入到產業鏈上,300余戶拐棗種植戶受益在產業鏈上,發展產業的信心更足了。建立“五棵樹”產業鏈黨支部以來,全鎮11個村(社區)實現全覆蓋,累計整合資金160余萬元,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2個,黨員致富帶頭人40余名,示范帶動2000余戶。
“田間和庭院是我們基層黨員干部活動的主陣地,把黨組織建在田間、建在庭院,把黨課搬到田間、開到庭院,發揮了黨支部和黨員在田間產業和庭院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形成了‘支部引領、黨員帶動、群眾參與’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段家河鎮黨委書記徐先宏說。
上門服務,一線行動“實”起來
發展“五好”庭院經濟是推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連日來,段家河鎮村黨員干部全員下沉一線,深入開展“五個群眾”行動,通過“看、聽、講、幫、比”等方式,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文雅村一組村民楊志潤一大早便忙著收拾自己的小庭院,眼瞅著往日雜亂不堪的地方如今煥然一新,他說多虧了鎮村干部耐心細致地上門規劃指導,接下來他還要在小四合院周圍發展小菜園、中蜂養殖等多種經營,增加家庭收入。
發展庭院經濟,實現戶戶富裕。今年以來,該鎮緊盯庭院經濟示范鎮創建目標,嚴格落實“三聯三包”工作機制,堅持科級領導帶頭,明確每名干部包抓5戶庭院經濟示范戶,變“被動幫扶”為“主動服務”,面對面了解群眾需求,切實解決群眾難題。結合人居環境整治,大力推進廁所革命,全鎮累計改廁510戶,其中薛家灣社區第4座公廁正在加緊施工。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不斷提升服務質量,累計為群眾辦實事310余件,解決各類矛盾糾紛60余件,提供代辦幫辦事項40余項。
曬評結合,一線實績“拼”起來
8月下旬,“五棵樹”振興學堂如期舉辦,課堂上不僅有理論知識輔導,還有工作實績展示,段家河鎮農業站站長圍繞產業發展、庭院經濟匯報近期的工作進展,振興辦主任結合問題整改“回頭看”,談存在問題和下一步工作打算,工作有亮點也有不足,大家結合自身崗位職責對照自查工作落實情況加壓奮進,形成了比學趕幫、追趕超越的濃厚氛圍。
學有榜樣,干有方向。今年以來,段家河鎮定期圍繞環境整治、集體經濟、產業發展等重點工作,組織各村黨支部書記、產業大戶、創業能人等走進園區廠房、田間院落,通過看、講、評相結合的方式對工作實績進行觀摩交流,村與村之間互相學習思路和經驗,戶與戶之間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大家打開了眼界、開拓了思路,找到了適合各村的發展之路,有力推動了全鎮各項工作提質增效。
“交流學習感觸特別深,薛家灣社區因地制宜依靠櫻桃、拐棗等產業發展庭院經濟,值得借鑒。全村香櫞產業優勢明顯,發展空間還很大,我們將迎頭趕上,把產業園區和發展庭院經濟有機結合,做實做強村集體經濟,帶動群眾持續致富增收。”北庵村黨支部書記楊居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