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王昊東)旬陽市仁河口鎮橋上村以秀美的自然風光為基礎,以水稻產業為賣點,統籌推進產業鏈延伸和鄉村治理,走出了一條生態優、產業強、生活好、人文美的和美鄉村新路子。
鄉村是否宜居宜業宜游,看經濟、看環境,更要看鄉風。走進橋上村,干凈的道路蜿蜒逶迤,整潔的農家院落錯落有致,房前屋后綠樹紅花,與周邊的田園風光互相襯映。
近年來,橋上村按照“掃干凈,擺整齊,改旱廁,清淤污”要求,以共同管理為抓手,通過環境綜合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和完善基礎設施,提升鄉風文明“外在美”。該村還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開展形式多樣的文明創建和志愿服務活動,形成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團結和諧、熱心公益活動的良好風尚,深化鄉風文明“內涵美”。并通過推行“321”鄉村治理模式,廣泛開展評選最美家庭、美麗庭院等活動,構建領導有力、管理有序、文明誠信、和諧友愛、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的文明村莊,助推鄉風文明“長久美”。
去年以來,橋上村以村事民事共同管理、共同參與鄉村建設、共同管理村內事務的“三個共同”促振興示范村創建為契機,由村黨支部領辦橋上村農民專業合作社,以“集體合作社+保底托管+統管統采統銷”的發展模式,對相鄰村的實行連片管理,提升水稻品質、拓寬水泉坪富硒大米銷售渠道,逐步形成了產業連建、群眾連心的社會經濟效應,走出了一條“景美人和,強村富民”的鄉村振興新道路。
“我們村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宜種水稻,這是我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但是,這幾年我們種水稻的效益不如以前了。由于沒有龍頭企業帶動,各家各戶種植規模較小,在水稻收割之后,既不能及時對接市場,又不能掌握定價權,導致優質水稻賣不上好價錢。”老鄧回憶起幾年前的光景,唏噓不已:“去年,村上成了集體合作社,我把9畝水田都入股到合作社,由合作社統管統采統銷,我還加入了村集體勞務隊務工,一年下來勞務收入和分紅收益加起來,比以前強多了!”
橋上村處于水泉坪國家AAA級景區的核心位置,占盡地利。近年來,橋上村充分利用“綠水青山”,形成“以水稻促旅、以旅帶水稻”的水稻旅融合發展新格局。今年五一假期,橋上村車水馬龍、游人如織,觀生態水稻園、嘗特色美食、住水稻園民宿、品有機綠水稻、體驗摘水稻制水稻等成了游客必選項目。橋上村通過豐富業態,打造出集水稻種植、文化體驗、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豐收,讓水稻產業成為強村富民、助推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