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娜
在秦巴山深處,有山水太極城美譽的旬陽市,坐落著一個美麗的村落,三面環江,背靠大山,這里是中核集團定點幫扶所在地之一——李家臺村。
綿延的秦巴山區,為李家臺村孕育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和優質的農副產品。但過去的李家臺村地理條件差、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衛生基礎都非常薄弱,“水在河里流,人在山上愁。”是過去李家臺村的真實寫照。勤勞肯干的村民一直盼著有一天能增收致富。
2015年以來,中核集團定點幫扶旬陽縣城關鎮李家臺村,集團黨組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心系秦巴貧困山區和貧困群眾,積極踐行扶真貧、真扶貧、精準扶貧的央企責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開展了全方位的幫扶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集團定點幫扶李家臺村以來,為李家臺村選派了三任駐村第一書記,劉滿堂、楊才明和楊斌,他們用智慧和科技創新,讓綠色生態煥發光彩,讓大山里的寶貝重生新機。
現在的李家臺村是陜西省村集體經濟示范村,也是旬陽市全力以赴打造的鄉村振興樣板村。曾經的荒山野嶺,如今花果飄香,實現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黨建引領、振興發展”的新路子,李家臺村成為旬陽市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中的示范圖景。
他主動申請再干兩年
正值高溫,從地里回到新建成的黨群服務中心,中核集團派駐旬陽市李家臺村第一書記楊斌來不及脫下早已被汗浸透的衣服,就開始熱情地張羅。此時,楊書記連任的申請已經得到了集團批準,記者問為什么要主動申請再干兩年,楊斌書記靦腆又堅定地說:“在前兩任駐村書記奠定的基礎上,我想參與見證李家臺村和美鄉村的嬗變。”這時,他背后的黨旗被映襯著愈顯鮮紅。
筆者對這個目標一點都不覺得意外,一路親眼看到了李家臺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美麗的鄉村景色、生機勃勃的產業園區以及敦厚純樸的群眾民風,而這些成績的背后是“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決心和意志。
楊書記繼續充滿激情地跟筆者介紹:“2021年旬陽遭遇了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導致李家臺村黨群服務中心嚴重受損,為建設和美鄉村,在市、鎮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新建了黨群服務中心和游客接待中心,接下來計劃將對人居環境和歷史文化景點進行提升改造,從而使李家臺村進入新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大家共同富裕的路越走越穩。另外,我們心中還一直有一個愿望,那就是力爭把李家臺村打造成為國家AAA級景區。”
筆者和楊斌書記攀談,說到楊斌書記曬得黝黑的皮膚時,楊書記開懷大笑,說:“我給你介紹一個朋友,是集團派到駐村工作隊的白甡鈺,我們叫他老白,黑黑的老白。”楊斌、白甡鈺兩位駐村干部分別56歲、57歲,黝黑皮膚是他們日常辛勤工作的見證,但從楊書記的交談中滿滿洋溢著的全是對李家臺村的熱愛和發自內心的幸福感。
筆者問樂觀的楊書記是否遇到過一些難過的坎兒?楊書記笑笑說:“可能別人所謂的‘坎’對于核工業人來說并沒有什么,因為核工業‘四個一切’精神已經融入每一名核工業人血液,尤其是有強核報國、創新奉獻的新時代核工業精神支撐,工作上的困難都不算什么。”這句話深深地打動著現場的每一個人,從“兩彈一星”以來深深融入血液中的核工業精神,此時此刻,潤物細無聲地呈現在每一次鄉村振興的具體行動中。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如果當年沒有滿堂書記帶著大家修條路,李家臺村連進村都是問題。”李家臺村第一書記楊斌和李家臺村黨支部書記王東等人,站在望江亭上,看著盤山的公路,掰著指頭,向筆者細數這些年一樁樁、一件件的故事。
2015年,原中國核建黨組成員、總會計師劉滿堂,從北京來到李家臺村擔任第一書記。他扎根基層,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訪遍了全村每一戶脫貧戶。2018年駐村期滿,他留給村上一個初具規模的三國文化園,一座盛開桃花、掛滿車厘子的花果山,還有一張詳細規劃的鄉村振興藍圖。“滿堂書記已為村上制定了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的規劃。我來就要把產業抓起來,讓群眾脫貧致富。”
2018年,楊才明接替劉滿堂擔任第一書記,他暗下決心,“群眾不脫貧絕不離開。”自2019年以來,才明書記帶著大家建設旬核農業產業園,占地面積60畝,共有40個標準化育苗大棚,引進穴盤式和漂盤式兩種現代農業育苗技術,可為全縣培育5000畝的辣椒種苗。2020年在頂住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大棚當年培育銷售辣椒苗實現收入15萬元。隨著旬陽紅辣椒產業鏈等助農增收項目愈加成熟,2021年旬陽順利實現整縣脫貧摘帽。
“都是兩任書記打下的堅實基礎,我現在每天想的就是怎么讓村子更美、群眾更富。”楊斌書記說,“這樣以后滿堂書記、才明書記每次回來,都能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李家臺村。”
為了聚合資源,激發李家臺村更強勁的發展潛力,楊斌書記提出了“支部聯建為核心,產業聯盟為路徑,資源聯享為目的”的三聯發展思路,力求走出一條“黨建引領振興發展”的新路子。三聯思路還具象為紅藍黃三色彩道,印刻在劉滿堂書記當年修的康莊大道上。這條新時代鄉村振興之路,相信在中核集團歷任幫扶干部的努力下,會帶著群眾越走越好。
一起變化的還有他們
擔任了30年村干部、23年村支書的王東說起李家臺村從重點扶貧村到集體經濟示范村這些年的蝶變,有著更加深刻的體會,“從中核集團連續派駐滿堂、才明和楊斌三任書記開始,村里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對未來很有信心,一天會比一天更好。”
王東書記談話時背后枝葉茂盛的核桃樹,無形中象征了當地干部和幫扶干部共同的智慧和累累碩果。李家臺村打造全市鄉村振興樣板村,全年投入500余萬元,完成核李大道兩側路燈照明,建成望江亭景區及其服務配套項目,完成旬核生態農業產業園區功能提升建設,建成100畝愛媛38柑橘園,并重新規劃設計了景區大門、旅游標識、配套設施等,被評為省級集體經濟示范鄉村振興樣板村。
村民魯濤年輕時從家鄉走出去跑運輸,現在家鄉發展越來越好,他回村承包了200多畝果樹種植,除了自身參與家鄉建設外,他也擔任了村監委會主任,同時也在積極學習和報考成人高考。“栽種果樹也有技術含量,我必須得學習,沒有文化知識是不行的。”
魯濤的改變代表著李家臺村文化幫扶取得的實效。幫扶干部多年來大力推進移風易俗、村規民約建設,推動文明鄉風建設,同時還組建了李家臺村志愿者服務隊伍,定期開展村容環境整治,打造美麗鄉村。今年,李家臺村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有愛心超市,村民可以通過參加公益活動,用積分在愛心超市換取商品。
如今的李家臺村在中核集團幫扶下抓住了發展機遇,積極拓展鄉村產業發展路徑,帶動村民走上致富之路,用勤勞的雙手把腳下的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