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上山”,“藏”豬于山。通過“養殖—沼肥—林果蔬—生態農業”模式,旬陽市不僅守護了南水北調水源地的生態安全,還推動了全市主導產業綠色循環發展。
位于旬陽連綿青山中的現代化養豬場。受訪者供圖
7月10日,記者從旬陽市區出發,沿河道行駛半個小時,就到達段家河鎮。這里是旬陽25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之一。
“這條河就是漢江。以前養殖場都建在河道和村莊周邊,對水源、人居環境影響很大。”站在江邊,旬陽市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副主任劉祥意指著兩岸的青山說,“現在,全市大大小小的豬場都搬到了山上,豬存欄量超過50萬頭。養殖場遠離水源地,廢水糞肥能還田利用,切實保護了一江清水永續北上。”
進山吃得好,綠色又環保
在段家河鎮彌陀寺村養殖戶周賢杰家的圈舍里,每天早上,70多頭豬仔享受完青貯玉米“營養餐”后,都會擠到一排水龍頭前,用大鼻子隨意一拱,清涼的山泉水便嘩嘩地流出來。喝足后,豬仔們或呼呼大睡,或嬉戲玩耍,悠閑地度過在山上的“慢時光”。
“伙食好,營養跟得上,豬娃子都變靈醒了。”結合多年養殖經驗,63歲的周賢杰得出這樣的結論。
周賢杰一家住在海拔700多米的半山腰上,四周山青嶺翠、林草豐茂,距離最近的水源地有8公里左右,是“養殖上山”的好地方。
“出門隨便割點草,拌些麩子就能喂豬喂雞,方便得很。以前,我每年只養一兩頭豬,沒啥效益。”養了大半輩子豬,周賢杰越來越意識到,要想把日子過好,就得搞規模養殖。
但是,規模養殖需要投入。錢在哪?“伙食”能不能供上?污染排放咋解決?盡管早都有了想法,可一想到這些問題,周賢杰就直打“退堂鼓”。
既要保護生態,還要做大產業,這不僅是讓周賢杰頭疼的事,也是旬陽市乃至整個秦巴山區面臨的發展難題。
劉祥意說,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旬陽一直把生態保護作為重中之重。而保護生態并不意味著舍棄經濟效益。怎么辦?讓養殖場撤離村莊河道,重構產業布局是唯一出路。
2017年,隨著“養殖上山”的號召,旬陽49個生豬規模養殖場、180戶生豬規模養殖戶陸續搬遷進山。周賢杰也在此時下定決心,準備大干一場。
建圈舍、修管道、買設備……在技術人員指導下,兩年后,周賢杰新建的標準化養殖圈舍迎來了70多頭豬仔。其間,他把屋后的山地分成塊,種上了拐棗、玉米、油菜,不僅保證了豬仔的“伙食”,還實現了綠色循環發展。
“豬糞、廢水還田,地里一點兒其他的肥料都不用上。豬娃子頓頓都能吃上純天然的青貯青草。”周賢杰算了一筆賬,這幾年,通過循環種養,他每年都能穩穩收入10萬元。
“二師兄”進山為旬陽市的生態養殖帶了個好頭。在這之后,當地的牛啊、雞啊都陸續進山“康養”。
進山住得好,提質又增效
豬仔“進山”前的那段時間,黃明平愁得吃不下睡不著:自個兒經營的養殖場依山傍水、交通便利、設施齊全,生豬存欄數千頭,大舉搬遷談何容易?
“進山”4年后,黃明平打心底里覺得,“養殖上山”是一步好棋,不光保護了生態環境,還讓越來越多的山區群眾從不斷延長的產業鏈中得到了實惠。
炎炎夏日,秦嶺腹地滿目翠綠。記者驅車從山腳下的蜀河鎮三官社區穿過,沿盤山路向上行駛大約3公里,就能看到黃明平新建的天宇牧業養殖基地。在這里,成片的拐棗樹和飼草郁郁蔥蔥,一棟棟現代化豬舍坐落其中,住上高檔住宅的“二師兄”們個個膘肥體壯。
“養殖上山”后,豬仔們在現代化的圈舍里“過”得悠閑自在。受訪者供圖
“新養殖場的圈舍、引水灌溉、糞污處理等設施都是按現代化標準建的,方便又高效。同時糞污通過干濕分離變廢為寶,為種植業提供了用不盡的有機沼肥。”在黃明平看來,“養殖上山”的好處不是一星半點。
關停舊場保護水源地,上山建場開辟新天地。自打在山上“安營扎寨”后,黃明平的產業“版圖”逐步變大。
“我們的養殖場一直是自繁自育,以前離村莊、河道近,為減少污染,一直沒敢擴大規模。搬上山后,地方大了,我們把周圍的山地流轉過來,打造了200畝拐棗園和100多畝飼草基地。”看著郁郁蔥蔥的山林,黃明平說,“現在,養殖場每年生豬存欄量1萬多頭,生產沼肥5000多噸。這些沼肥,一部分用在種植基地,一部分通過管道提供給山下的村民。”
豬仔自繁自育,青貯自給自足,沼肥自行消納……種養循環一體化格局,不僅讓“二師兄”坐穩了“山頭”,也延長了產業鏈。這下,黃明平的干勁更大了。
“圈舍‘康養’,讓豬肉完全符合富硒豬肉標準。”黃明平說,之后,他又開了家生豬肉品營銷店,還辦了臘肉加工廠,在不斷提升產業效益的同時,帶動當地500多名村民就業增收。
旬陽市科學劃定禁養區,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鎮居民區等區域之外,全面推廣農牧互補模式……豬仔進山后,喝泉水、吃青貯、住“康養”圈舍,不但提升了豬肉品質,還帶動了特色產業發展。一頭頭生豬串聯著生態和經濟。以“養殖上山”為支點,旬陽找到了破題“密碼”。特色林果、高山水稻、庭院經濟等新業態正因“二師兄”進山而擁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一條保護與發展協同共進的轉型之路在漢水之畔越走越寬。
進山效益好,興業又富民
盛夏的清晨,幾縷陽光剛剛爬上山頭,旬陽市呂河鎮冬青村村民羅錄新就忙活開了。
提著滿滿兩大桶飼料,羅錄新走進圈舍一通吆喝,只見幾十頭大小不一的豬仔爭先恐后圍到食槽邊吃了起來。
自打把養殖場搬到山上的獅頭柑園區后,羅錄新對這些豬仔更加用心了。“早晚是青貯玉米,中午加一頓新鮮草料。我們的豬講究營養搭配,每頓吃的都是好伙食。”喂完豬后,她又拿起掃把把豬圈里里外外打掃了一遍,“這些豬娃子金貴著呢,吃好住好才能長得好。”
養了幾十年豬,羅錄新才知道,一頭生豬的價值遠遠不止育肥出欄這么簡單。成片成片的獅頭柑園,美麗火熱的庭院經濟,都和“二師兄”進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獅頭柑是冬青村的主導產業,全村1200多畝橘園遍布溝溝坡坡。每到成熟季節,一個個金黃色的柑橘將山上山下裝扮得分外好看。有了“二師兄”的加持,如今,這幅美景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我們的柑橘,用的是圈里的豬糞,噴的是沼液池里發酵的沼液。樹下一撒,樹上一噴,長出來的果子非常好。”羅錄新說,這幾年,全村的橘園用的都是山上幾個養殖場產的沼肥,享受“生態餐”的柑橘賣價一年比一年高。
好環境帶來好風景,好風景帶來好機遇。“空氣好了,景色美了,來旅游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冬青村監委會主任趙明國這兩天正帶著一幫人在橘園里修建旅游步道,“我們這兒,山上山下綠樹成蔭,房前屋后瓜果滿地,農家樂、民宿要啥有啥,有吃有住有玩頭,游客來了就不想走。”
依靠進山的“二師兄”和滿坡的柑橘,冬青村打出了一張農旅融合的“新牌”。瞅準這個機會,羅錄新的兒子去年也回村開起了農家樂,不到一年時間,農家樂就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
眼下,隨著“養殖上山”,旬陽畜禽養殖廢棄物全部達到自行消納、就近消納、循環利用,全市流域地表水水質達標率100%。在做好水源地保護的同時,旬陽正借種養結合、循環利用等模式,開拓符合自身氣質的新發展空間。拉長產業鏈、培育新業態、打開新市場……上山后的“二師兄”,已經成為旬陽山區綠色發展的加分項。 (陜西農村報記者 黃敏 賴雅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