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平
4月13日晚,大型原創旬陽民歌劇《紅軍老祖的故事》由旬陽市委宣傳部、旬陽市文化和旅游廣電局、紅軍鎮人民政府承辦,旬陽市老區促進會、旬陽市延安精神研究會協辦,旬陽市文旅傳媒演藝公司排演,在旬陽市宣傳文化中心首演亮相,頗受專家與觀眾的贊譽。
該劇歷時兩年的排演,凝聚著主創人員和演職人員的心血,是近年安康市戲劇舞臺創作劇目的又一次沉甸甸的收獲,也是旬陽市文旅傳媒演藝公司發揮迎難而上、以干克難精神所取得的成果結晶。其中艱辛感同身受,實屬不易,其成功之處值得深入思考和總結。
陜南旬陽民歌劇《紅軍老祖的故事》由劉景才擔任出品人,張廣明編劇并擔任總導演,胡慧瓊擔任導演,旬陽作曲家梁金和作曲、杜虎音樂制作,張祿林舞美設計,劇中主要角色分別由張鵬、王妮、胡慧瓊、賀昌隆、田朝靜、田偉、丁茂鋒、劉景石等旬陽市文旅傳媒演藝公司演員聯袂出演。全劇共分為序幕、十場和尾聲,再現了1935年10月,紅二十五軍主力途徑旬陽北上后,留下部分武裝骨干,組建紅七十四師繼續在鄂豫陜根據地與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武裝展開斗爭和較量的歷史事實。高中寬指導員、尚班長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他們所在連隊主要活動于如今的旬陽市紅軍鎮、雙河鎮一帶。劇中所演的他們在虎狼環伺的情況下打土豪、分田地,帶領當地農民翻身做主人,幫助農民搶收莊稼,義務為群眾治病,重點刻畫了高中寬和尚班長在掩護大部隊轉移的戰斗中英勇犧牲,當地群眾悲痛不已,掩埋后護墳、祭奠數十年不輟,并借助這些紅軍戰士的犧牲,展現了紅三軍、紅二十五軍、紅七十四師先后轉戰旬陽,創建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的歷史背景。這是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的一個縮影,其中流傳甚廣感人至深就是《紅軍老祖的故事》,展現了當年紅軍與人民群眾的魚水情深以及紅軍戰士英勇殺敵、百折不撓的斗爭和犧牲精神。
《紅軍老祖的故事》具有厚重的革命歷史底蘊和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其革命傳統優良、紅色文化內涵豐富、思想境界高、感染力強、影響十分深遠。創作團隊所有人員認真動情表演,立體的人物形象感人至深。尤其旬陽本土作曲家梁金和先生為旬陽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戲曲和歌曲,旬陽民歌劇《紅軍老祖的故事》是他的第二部旬陽民歌劇作品,他利用旬陽民歌兼容性特征,把陜南民歌的山歌、小調、“七岔”“八岔”“花鼓子”“孝歌”和漢調二黃搖板、曲牌結合起來進行全劇音樂設計創作,同時,歌詞上很多唱段借鑒了民間歌曲歌詞的修辭特征,很能撼動人們的情感,呈現出地域性特色,尤其是有些唱段更多則是將如歌般優美的線性旋律思維融入到故事、人物和主題中去,讓人陶醉其中,流連忘返。
除了本劇劇情和音樂所呈現的諸多亮點之外,筆者在觀劇過程中也產生了幾點思考。
第一,音樂有些地方修改空間很大,需在一個場景、一個事件、一段激昂、一曲悲壯的旋律牽引和詮釋中進行提級升檔。六場《難訴心曲》中小蘭和高中寬對唱是抒發角色主題唱段。九場《掩護主力》高中寬犧牲前唱段為動情點的主題唱段,要進行認真研究和創作,寫出留得住、叫得響,具有時代性的音樂精品力作。
第二,合唱能夠充分體現民歌劇的“立體”特征,使“戲”更集中,戲劇沖突更尖銳。充分發揮合唱作用,是否可以適當加寬加厚合唱唱段,加大對紅軍“戰士”這一藝術群像的塑造;或跳出具體戲劇情境,以合唱的形式為局外人陳述事件、抒發情感,為全劇增添史詩風格。
第三,眾所周知,紅軍是一支驍勇善戰的部隊,也是一支歌聲嘹亮的部隊。在初創時期,紅軍就非常重視發揮歌曲在革命斗爭中的作用。紅軍中還涌現了大量反映斗爭生活的軍事題材作品——戰前有《動員歌》,戰時有《殺敵歌》《沖鋒歌》《喊話歌》,戰斗結束還有《勝利歌》等。本劇在創作中是否還可以借鑒紅軍時期的歌謠進行音樂編配和劇情潤色,從而使英雄人物的形象畫面更加鮮活。
以上只是筆者的觀劇體驗,一孔之見。感謝本劇為那些鐫刻歷史豐碑上的數字和文字賦予感情溫度;令每一位走出劇場的觀眾對于紅軍有了一次區別于教科書式的感性的體驗。這部民歌劇給予我們最寶貴的感受便是:陜南旬陽民歌歌聲永遠嘹亮,紅軍精神永放光芒!
(作者系中國音協會員、中國劇協會員、市文聯副主席、市音協主席、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