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劉開明)最美人間四月天,跟隨著春天的腳步走進神河鎮灣寺村,道路兩旁吐出新芽的柳樹枝條隨風搖曳,田野破土而出的農作物綠意盎然,再往前便來到了黨曉林的小神河生態富硒現代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院內牛舍里,近百頭牛或俯首,或昂立,動態十足,黨曉林正安排工人為它們“加餐”,談起合作社這幾年的發展,黨曉林笑容滿面:“感謝政府的大力支持,修建產業路,為我的養殖場規模化經營打下基礎,今年我還準備擴大養殖規模,引進新品種,同時探索種養結合的循環經濟模式,提升效益。”
黨曉林養牛基地
加快培育農業合作社是神河鎮不斷創新土地規模經營形式的具體體現,也是帶農致富的重要舉措。在豐家嶺村五組,占地20余畝、羊存欄量500余頭的先鋒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映入眼簾,55歲的陳先雙正在給山羊喂料,查看山羊生長發育情況。作為神河鎮最早返鄉創業的種養大戶,神河鎮黨委、政府多方協調,推動項目實施。同時,陳先雙通過學習借鑒科學養殖新理念、新經驗,因地制宜,大膽嘗試技術創新,引進了山東波爾山羊和陜南白羊,進行雜交育種,培育出了抗病性好、抵抗力高、繁育能力強、生長速度快的“雜交種羊”,啟動了“標準化養羊示范園”建設,努力打造循環農業生態養殖新模式,并在安康市首創了“送羔還羊”扶貧新模式,身體力行地發展產業并幫助全村10多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陳先雙養殖廠
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的背后,是源源不斷的各方合力,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近年來,神河鎮立足本地實際,始終堅持以產業增效、農戶增收為目的,通過規范土地流轉、落實資金扶持、指導種植養殖、推廣農業技術等手段,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鼓勵幫助農民創業致富,極大地提高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技術手段和積極性。通過大力推行“園區(合作社)+黨支部+農戶”產業發展模式,目前全鎮培育合作社27個,家庭農場61個,助力鄉村經濟全面振興。
下一步神河鎮將按照“村村都有合作社、戶戶加入合作社、業業依托合作社、社社實現規范化”的思路,引導農戶規模經營,引進先進技術,拓寬產銷渠道,持續推進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為農戶增收致富提供精準支持和服務,助推神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