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龔德波
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黨中央立足百年黨史新起點、著眼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一年來,旬陽市委按照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和省委、安康市委工作要求,將黨史學習教育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以悟思想為根本、辦實事為重點、開新局為目標,緊貼實際、守正創新,融入日常、抓在經常、形成長效,書記親自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推動全市黨員干部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凝聚起加快全面崛起的磅礴力量。
從紅色資源到精神“化雨”
“此刻,凝視這些老黨員,我似乎看到了,紅色基因在斑駁的皺紋里,在閃爍的淚光中,在雪白的鬢發里,在奔騰的血液中……”仁河口鎮楓坪村黨支部書記汪武在紅軍紀念館為支部黨員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在講黨課之前,汪武帶領全村在家黨員聆聽戰斗故事,重溫入黨誓詞。
80多年前,紅二十五軍、紅74師在紅軍鎮九龍山佛爺廟浴血奮戰,紅74師特務隊高中寬指導員和尚班長獻出了年輕而又寶貴的生命,演繹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紅軍老祖”故事。多年來,旬陽市精心保護“紅軍老祖”墓,規劃建設紅軍紀念館,并成功創建為“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全省干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安康市干部培訓黨性教育基地”。在黨史學習教育期間,該館成為全市黨員干部學習“熱地”,先后迎來200余批次黨員干部前來開展祭掃活動,深切緬懷革命先烈,也讓英雄的事跡迸發出更深厚、更持久的力量。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旬陽市委把市域內紅色資源作為生動教材,深度挖掘紅軍紀念館、丹鳳嶺烈士陵園、干部廉政教育基地、黨性體檢中心等資源,找準歷史與現實的契合點,讓歷史遺址成為黨史“教室”,讓文物史料成為黨史“教材”,讓英烈模范成為黨史“教師”。全市各級黨組織開展現場教學320場次,近萬名黨員干部在紅色教育中學習革命黨史,傳承紅色基因,激發奮進力量。
抓實抓好黨史學習教育,基礎在“學習”、目的在“教育”。旬陽市委始終把握好“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建立市委常委會“第一議題”學習制度,強化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研討,抓實領導干部率先學、基地現場感悟學、報告宣講全面學、結合實際創新學、精心組織培訓學、借助網絡在線學“六學”融合,累計開展集中學習1156場次,專題研討182場次,講黨課412場次,1011名村干部、325名科級干部、410名黨員發展對象參加了黨史知識專題培訓。黨員干部通過原原本本地學、深入思考地學,靈魂受到觸動,思想產生共鳴,覺悟和水平得到了提升,干事創業、擔當作為的干勁更足。
在高質量、高標準組織好理論學習的“規定動作”外,全市各級黨組織堅持內容、形式、方法創新,積極謀劃開展有特色、有亮點的“自選動作”。全市以“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為主題,先后舉辦“紅色旬陽”大型歌舞晚會、歌詠、詩歌朗誦、黨史知識競賽和書法、美術、攝影作品展等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通過藝術的形式,回顧黨的光輝歷程,謳歌黨的豐功偉績,展現全市人民和衷共濟、奮發向上的新作為新氣象。市委組織部、宣傳部聯合開展“新思想進萬家”微宣講活動,制作音、視頻通過鄉村“大喇叭”和新媒體平臺推送展播22期,受眾群眾41萬人次,實現理論育民、理論惠民;市委黨校探索以“唱紅歌+理論宣講+有獎知識競答+實地體驗”模式,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宣講400余場次,10萬余名黨員干部群眾受教育,讓理論“春風化雨”、宣講“聲入人心”;市教體科技局在中小學開展聽一個紅色故事、讀一本紅色書籍、看一場紅色電影、唱一首紅歌、走一段紅色旅程“五個一”系列宣傳教育活動,讓紅色種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讓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從“急難愁盼”到群眾幸福感
去年12月7日,城關鎮在橋溝潭就黨灣路項目舉行了一個簡單務實的復工儀式,吸引不少周邊居民的圍觀。“以前,這條路年久失修,路面坑坑洼洼,出行群眾常常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而且這條路通往旬陽一幼,很不安全,是家長的一塊心病。”望著正前方這條寬4.5米、長0.56公里的黨灣路施工現場,魯家臺社區負責人魯延慶說。
學習效果好不好,群眾最有發言權。對這條路的建設,城關鎮黨委書記朱代富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多次會同市住建局等單位領導現場踏勘,并協調解決項目建設困難和問題。這條擱置多年、群眾期盼已久的黨灣路正式啟動建設,讓附近的居民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大家紛紛為黨委政府點贊。
“聽說駐村工作隊給我買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我不相信還有這樣的好事”,遠在貴州省銅仁市畢江區務工的趙灣鎮白楊坪村村民曹家平帶著質疑和村干部核實著。通過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員的解釋,曹家平終于明白了,是市教體科技局免費為他購買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一份小小保單,傳遞著絲絲溫暖。入冬以來,全市教體科技系統籌措資金48990元,為定點幫扶的10個村1633名外出務工人員購買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這僅僅是旬陽市各級黨組織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一個縮影。旬陽市委建立了一線調研訪民情、一張清單亮承諾、一批實事暖民心、一本臺賬曬業績、一攬子督導查實效的“五個一”工作機制,抽調15名領導干部,成立5個巡回指導組,劃片區全覆蓋督導,不斷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走深走實。全市各級黨員領導干部牢記初心、踐行使命,以身作則、以上率下,從最困難的群眾入手、從最關心的領域出發、從最突出的問題抓起,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目前,市委常委帶頭領辦的市級重點實事項目14項、各級黨組織領辦的實事項目2420項,均已高質量完成,并通過線上、線下方式進行公開承諾,接受社會監督。
市委辦在所聯鎮呂河鎮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 確保群眾溫暖安全過冬”活動,為60戶監測戶、兜底戶送去電暖器,以減少使用燃煤取暖,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等不安全事故發生;市林業局抽調49名技術干部下沉鎮村,跟蹤指導特色林果建園工作,春季完成39個造林點、造林面積4200畝。秋冬季完成特色林果整地、栽植3000畝;市農村公路養護中心投入4500萬元,對全市境內遭受暴雨洪災損毀的17條447公里的縣鄉公路和181條770公里的通村道主干線,在第一時間開展修復,確保短時間內恢復通行;年產1000萬件毛絨玩具項目、旬陽市高新聯合醫院建設、第四幼兒園改擴建等重點項目落地建成,一批“急難愁盼”問題快速得到解決,讓市民群眾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從撤縣設市到新發展快發展
黨史是指引方向的明燈,也是催人奮進的號角。旬陽市委堅持把黨史學習教育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深刻感悟百年黨史的智慧和力量的同時,從黨的奮斗史、旬陽市的發展史中掌握規律、尋求路徑、明晰舉措。
2021年9月28日,旬陽市實現撤縣設市后的第一次黨代會勝利召開。這次黨代會立足新起點,科學謀劃了未來五年及一個時期的發展思路,明確提出“實現全面崛起”總體目標和“3456”發展戰略,要求全市上下久久為功建成綜合實力強、創新發展好、協調統籌好、綠色環境好、開放活力好、共享成果好的“一強五好”陜西強市。黨代會描繪的藍圖鼓舞人心,目標催人奮進。
“全市上下要堅定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樹牢‘項目為王’理念,以工業項目特別是制造業為主攻,持續抓好項目的策劃、包裝、爭取、招引、建設、達產,迅速掀起新一輪大干項目、干大項目建設熱潮,讓狠抓項目的實際行動和項目建設的實際效果,成為檢驗各級干部的硬標準和試金石。”1月13日,旬陽市委書記陳紅星在2022年一季度重點項目集中開工活動上,向與會各部門負責人提出要求。據悉,這次集中開工的項目共計6大類、30個,總投資66.5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30.58億元。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改善全市基礎條件、優化產業結構、增進民生福祉,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強勁動能。
當前,從機關單位到工廠企業,從城市社區到農家院落,從學校到車間,旬陽市各級各部門形成了爭先創優、真抓實干的良好氛圍,掀起一場全力抓好項目建設、招商引資、產業發展、社會治理、鄉村振興、生態環保、黨的建設等各項重點工作的熱潮。旬陽市招商中心全面實施“內育+外招、引浙入旬+能人回鄉、‘131’工程+招商分局”策略,大視野招商,一批招商引資項目在積極協商洽談中;市發改局通過前期科學謀劃,確定了全年108個重點項目,正在按照“六個一”工作機制有序推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