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黃鑫
又“稻”一年豐收季。金秋九月,在旬陽市仙河鎮的千畝稻田里,呈現出一派忙碌的豐收景象,該鎮種植的1600余畝優質水稻正在陸續收割。據了解,今年的產量相比去年有著明顯的提升。
一大早,仙河鎮尖山社區六組的陳尚友和老伴就將沉甸甸的老式板斗搬進了自家的稻田里,經過簡單的準備,便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今年谷子收成好,比往年產量提高了不少,我們老兩口在家種了3畝多,趁著這兩天天氣好,我們趕緊收完曬干,賣個好價錢。”陳尚友的老伴臉上流露出喜悅的笑容。這臺傳統的板斗,陳尚友用了很多年,一直沒舍得換,今年稻谷豐收依舊派上了用場。
仙河鎮還有少部分像陳尚友這樣的傳統收割農戶,受地形條件限制,很多稻田收割機無法到達,傳統收割方式保留至今,也成為金黃色稻田間的一道風景線。
在西溝村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禾稈,天佑生態農業合作社的收割機正在稻田里穿梭,忙碌作業,在收割機的助陣下,金黃的稻穗被收入機倉,禾稈被“吐”了出來,留下金燦燦的谷粒。機械化的收割方式,既縮短了收割時間,又節省了收割成本,極大提高了農民的收割效率。
“機械化生產效率高、成本低。目前,我們合作社按照每天30畝的收割進度,預計在一周內完成稻谷收割任務。同時我們還配備了一臺飼料打捆機,把我們收割過的稻草再晾曬一周后進行采集,用于畜牧養殖,將實現作物的經濟效益最大化。”旬陽市天佑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胡先智說道。
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優質水稻品種的普及,天佑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依托“農戶+合作社+經銷商”的現代化經營模式,將收割回來的稻谷經過晾曬烘干后,在當地合作社進行加工、包裝。借助蘇陜扶貧協作項目,最終將新稻米銷往江蘇常州等地,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下一步,為保證秋收工作的順利開展,鎮農業綜合站還將繼續安排技術干部深入田間地頭,強化對廣大農機操作人員的培訓,加大秋季作物收獲的指導,早日完成秋收任務,確保全鎮糧食顆粒歸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