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兆群
“政府不但幫我辦理了貼息貸款,還在用人用工、房屋租用等方面提供保障。在家能照顧老小,還能當老板,為什么還要拋家舍業地去外地打工呢?”家住旬陽縣白柳鎮柳村社區的80后老板朱清超一個反問道出了他的心聲。
他曾在廣東電子廠工作20多年,2020年3月,朱清超意識到家鄉電子線束產業市場蘊含著巨大機遇,隨即返鄉創業。從離鄉求發展,到返鄉謀創業,朱清超用了20多天時間辦起了旬陽縣華輝科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了150多個就業崗位。
近年來,旬陽縣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決策部署,聚焦鄉村振興大局,大力實施“雁歸工程”,不斷建機制、出政策、強培訓、搭平臺、創環境、辦實事,凝聚創業服務“洼地”效應,積極回引旬陽籍在外能人返鄉創業,帶動群眾奔小康,變“一人就業致富一家”的打工效益為“一人創業致富一方”的創業效益,為新常態下發展壯大“歸雁經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不竭活水”。
為了讓更多的能人回鄉創業,旬陽縣專門成立了返鄉創業工作領導小組,人社、發改、財政、工商、稅務等多部門共同推進返鄉創業工作。出臺了《全民創業優惠政策》,從市場準入、注冊辦證、信貸扶持等方面暢通了返鄉創業的“綠色通道”。
一方面,該縣建成“一站式”服務大廳,組織工商、稅務等相關職能部門集中辦公,縮減辦事環節,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取消彈性收費,為返鄉創業投資者提供前期服務。加大創業貸款和貼息支持力度,自2015年以來,全縣發放返鄉創業擔保貸款共1.9億元,幫助2009名返鄉創業人員實現了自主創業,解決了他們融資難的后顧之憂,更加堅定了他們創業的信心。
與此同時,縣上對外出務工人員的動向、數量進行跟蹤監測分析,建立在外創業人才信息庫。充分發掘外出勞務大軍中蘊藏的資金、技術、信息、人脈等資源,通過組織召開外出返鄉人才座談會、異地商會、同鄉會等,加大聯系溝通,把組織關懷、鄉土情結及家庭親情融為一體,讓越來越多的旬陽籍在外能人把“返鄉創業、回報家鄉”作為價值追求。
為了讓返鄉創業人員掌握創業政策、領會創業技巧、減少創業風險,讓他們敢創業、會創業、創成業,旬陽縣從提升返鄉創業人員的創業成功率入手,整合人社、農業、林業等部門的培訓資源,深度考慮發展需要、產業培育、創業人員意愿等,采取企業出“訂單”、培訓機構出“菜單”、政府買單的“三位一體”培訓模式,有針對性地開設返鄉創業培訓“大講堂”“SYB創業培訓”。同時,還大力開展免費技能培訓,為企業發展培養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與此同時,全縣成立了“返鄉創業就業孵化園”“返鄉創業聯盟”“大學生創業協會”,在縣人力資源市場、21個鎮、318個村(社區)建立了公共服務平臺,為返鄉創業者開辟“綠色通道”,提供政策咨詢、項目推介、創業指導等“一站式”服務,并及時將返鄉創業者納入公共服務范圍,以全方位的就業服務引導資源、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回歸集聚,不斷激發返鄉創業能人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
一石激起千層浪。隨著發展環境的不斷優化,引發了項目回遷、資金回流、人才回鄉的“反哺經濟”熱潮,越來越多的旬陽籍能人紛紛回家鄉,將企業辦到了鄉親們的家門口。
在回鄉創業的號召下,李桂琴、劉清軍等外出務工能人返鄉投資資金上億元,從事經濟適用房開發,助推城鎮化建設;郭先琦、馮杯等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建了旬陽縣創夢空間、旬陽縣現代物流商貿返鄉創業示范園、旬陽縣麗都返鄉創業園區等3家市級返鄉創業示范園,吸納152個企業入駐,帶動875人就業;以高校畢業生陳劍波、華磊,復轉退伍軍人陳迪超、楊軍,返鄉農民工胡來春、石金芝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返鄉的“大雁”們勇立潮頭,為家鄉的發展獻計獻策。
截至目前,全縣回引從事科技研發,農、林、水、牧等各行各業返鄉創業能人3150人,扶持創辦經濟實體503個,為6087名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崗位,形成了以創業促就業,以創業促發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