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登霞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杯熱土一被魂。
旬陽縣紅軍鎮是一片飽經鮮血浸染、烈火洗禮、百煉成鋼的紅色熱土。
80多年前,紅二十五軍、紅74師在紅軍鎮九龍山佛爺廟浴血奮戰,紅74師特務隊高中寬指導員和尚班長獻出了年輕而又寶貴的生命,演繹了那段蕩氣回腸的“紅軍老祖”故事。
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紅軍老祖”的故事……近年來,紅軍鎮充分挖掘本土紅色資源,通過用活資源、建強陣地、創新載體等,汲取紅色故事不竭的“甘泉”,讓紅色教育入腦、入心、入行,迸發出更深厚、持久的力量。
用活資源,以紅色精神鼓舞人
“走進革命圣地,聆聽紅二十五軍戰士浴血奮戰的感人故事,我們心生敬仰!先烈們把清澈的愛,獻給了中國!比起他們,我們獻的這點血是微不足道的,以后我不但要做一個獻血者,還要做一個志愿宣傳者,鼓勵更多的人加入無償獻血隊伍,讓愛心更有力量!” 5月20日,安康市中心血站組織稀有血型獻血者在紅軍紀念館開展“520身邊有愛,熊貓不孤單”座談聯誼活動,稀有血型獻血者任玉和站在莊嚴肅穆的紅軍英雄紀念碑前暢談個人感悟,無不感動在場的每一個人。
觸動心靈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
“此刻,凝視這些老黨員,我似乎看到了,紅色基因在斑駁的皺紋里,在閃爍的淚光中,在雪白的鬢發里,在奔騰的血液中……”近日,仁河口鎮楓坪村黨支部在紅軍紀念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實踐活動,支部書記汪武傾情為支部黨員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
“在革命先烈祭奠區,冰冷的墓碑上散發著炙熱溫度,墓碑上高中寬和尚班長的名字背后承載著一段沉重的歷史,鋪就著一條讓人民走向幸福的康莊大道……”安康市漢濱區鼓樓社區的黨員們身歷其境的感受革命先烈用生命鋪就的這片紅土地,感受黨員那份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無畏情懷,感受紅二十五軍那份堅定的革命信仰。
只有真正了解,才能真正理解,順著精神譜系的脈絡,走心重溫“那個年代”“那一場景”,才能真心讀懂“斷頭流血以從之”的壯懷激烈。
連日來,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干部紛紛走進紅軍紀念館園區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重溫一次入黨誓詞、頌唱一曲紅色歌曲、重走一次長征體驗區等,讓廣大黨員干部從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中汲取力量、砥礪品格、啟迪智慧。
建強陣地,以紅色教育淬煉人
“1935年7月,紅25軍北上陜北,二十多歲的高中寬作為革命經驗豐富的‘老’戰士被組織安排留下,組建紅74師特務隊,高中寬擔任指導員,他不僅作戰勇敢,還通曉醫術……” 在革命歷史紀念館的兵器館里,“高醫官”的醫療箱每每被講解員提及。因為年代久遠,箱口鐵扣已經銹跡斑斑,背帶接口處也已脫線,盡管渾身布滿劃痕,但正面居中圓形白底上的“十”圖案依然鮮紅,走進參觀的人無不被其背后的故事打動。
近年來,紅軍鎮堅持“修復保護”與“開發建設”同步推進,堅持“講好故事”與“設置課程”一體創新,堅持“培育品牌”與“規范管理”有機結合,堅持“紅色教育”與“全域旅游”融合發展,逐步探索出了“紅色文化游+生態觀光游+古礦洞遺址游”新型旅游發展模式,推動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工作。
知史之厚,知責之重。目前,紅軍鎮正積極聯合黨史專家編撰本土黨史教育書籍,打造一批黨史精品課程;加快推進“紅色教育綜合館”陳展,并利用數字技術、物聯網等現代科技手段升級原有4個展館展陳方式;聯合省委宣傳部攝制”紅二十五軍”電視劇,再現紅二十五軍建立、發展、壯大的艱苦卓絕的戰斗歷程及對中國革命作出的巨大貢獻;制作黨史學習教育小視頻在快閃、抖音發布,實現了從“指尖”到“心尖”,讓紅色文化無形中浸潤受眾心田,為廣大黨員干部強化黨史學習、筑牢黨性根基提供全新的“紅色熔爐”。
創新載體,以紅色展覽吸引人
歷史照片、電報文獻、訪談記錄等珍貴資料,情景再現了廣紅軍將士們“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偉大情懷;深入挖掘一個個舍生取義的英雄壯舉,感悟英雄的崇高,凝聚成奮勇向前的磅礴力量;同時,邀請基先進模范、老黨員、黨校教師組成宣講團,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生產一線,用大白話講道理,小話題反映大題材,講出歷史厚度、情感溫度。
“我們努力拓展運用紅色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廣闊平臺,促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紅軍鎮黨委書記如是說。
下一步,將邀請民間“草根”藝人創作一批黨史題材的舞臺文藝作品、制播一批紅色專題節目等,展示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和偉大功績;收集整理黨的一大到十九大期間的重大黨史事件,用精煉的語言、生動的圖片,制作黨史展覽墻,讓廣大黨員在參觀游覽的同時,深刻感受共產黨人為尋求救國之路進行的艱辛探索。同時,努力擴寬運用紅色資源開展黨史教育的“橋梁”,將歷史轉化為課程、將史料轉化為教材、將基地化為課堂,使“看、聽、思、悟、行”融為一體,構建出寓教于思、寓教于悟、寓教于行的多維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