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陽龍)為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建設步伐,助推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貧困群眾如期脫貧致富,旬陽縣嚴格按照創建工作方案,加強創建領導,奮力組織實施,全面完成各項創建工作任務。日前,陜西省公路局對該縣創建工作進行了組織驗收,并給予高度評價,整個創建工作呈現五大亮點。
各級高度重視,凝心聚力抓交通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創建工作就像是一掛高速列車,而縣委縣政府就是這個車頭。該縣詳細規劃“十三五”宏偉藍圖,將交通突破發展確定為“五大突破”之一,打贏交通建設翻身仗確定為“五場硬仗”之一,專門成立交通突破發展領導小組,跑項目、要計劃、爭資金,促進交通率先突破發展。縣委出臺《全黨動員全民參與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決定》,縣政府制定印發實施方案及相關配套政策,計劃每年投入20億元
為交通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舉全縣之力快速補“短板”,打破交通瓶頸制約,實現交通率先突破發展。
近年來,該縣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近50億元。除國省干線公路改造外,相繼完成蜀小路雙上段30公里三級、東呂路呂赤段等4條74.8公里四級公路續建項目;加快建設蜀小路上小段39公里四級、甘雙路75公里三級公路和蜀河過境線新建項目;完成蜀河二橋等6座農村公路危橋改造項目和路網橋涵配套項目;即將開工蜀尖路、棕武路等2條50.6公里三級公路新建項目和甘溪冷水河橋等11座大中橋梁項目。
更新發展理念,精細管理建精品
根據《旬陽縣三年脫貧行動計劃(2016-2018年)》,認真修編交通發展規劃和脫貧配套交通建設項目方案,謀劃交通未來發展,“十三五”期間計劃投資60億元,新(改)建國省道327公里、縣鄉公路187公里,旅游(林場)專用公路263公里、通村組水泥路1500公里,村道完善整治工程900公里,生命安防工程1300公里,公路橋梁3125延米。基本形成國省干線公路大通道、縣鄉公路“一環二縱三橫九輻射”主骨架、鄉村公路網格化的縣域公路交通網絡。
圍繞“三年建成脫貧攻堅通村組水泥路1500公里”的目標,制訂《旬陽縣脫貧攻堅通村水泥路工程建設管理辦法》,采取以政府融資貸款、縣財政配套為主,整合發改、扶貧、移民等部門項目資金,動員群眾投資投勞、社會募資、干部職工捐資等措施,多方籌措建設資金,簡化行政審批程序,各鎮政府擔任項目業主,通過競爭性談判方式確定施工單位進行建設。去年建成脫貧攻堅通村路174條570.2公里,今年193條577.4公里已建成350公里。
對于每個開工的項目,專門成立一個指揮部,抽調一套精干人馬,制定一套推進方案,明確責任分工,現場動態監管,夯實管理責任,委托交通質監、聘請社會監理及檢測單位,全程參與項目建設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六位一體”的質量保證體系,嚴格落實項目建設“七公開”制度。同時將“先鋒行動黨旗紅”、“亮曬作”、“雙優”評選等活動延伸到建設中,月評先進、季評標兵、年評模范,調動參管人員積極性,牢固樹立精品意識,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確保建成的每一項工程優質、每一名參管干部優秀。近年來,全縣農村公路建設中無一例質量、安全、環保事故和違法違規事件發生,所有新改建農村公路一次性交工驗收合格率均達到98%以上。
強化部門協作,戮力同心抓管理
各鎮設立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所(公共事業服務站),縣交通運輸局下設縣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管理站,落實事業編制24個,縣農村公路管理局內設路政執法大隊和三個路政巡查中隊,人員經費全額納入財政預算,依據各自職責開展農村公路管理工作。在“美麗鄉村路”建設中,對居民建筑聚集區砌筑青磚花壇、內側碎落臺,在公路用地和村民土地界畔栽植行道樹和栽設界樁,明確產權歸屬,實現了路宅分離、路田分離。要求所有縣鄉公路在建、新建項目,征地工作完成必須繪制公路用地產權圖,栽設界樁分離路田和路宅。
扎實開展交通“鐵拳執法”行動和農村公路安全隱患專項整治活動,結合“平安大道”創建活動,對農村公路通行客運班線和接送學生車輛集中的急彎陡坡、臨水臨崖路段等安全隱患進行重點整治,對影響安全的平交道口、急彎陡坡、臨水臨崖、山體落石和淹沒路段增設警示警告標志牌、凸面反光鏡等,保障群眾安全出行。近三年來,全縣農村公路無一例較大、重大及以上安全責任事故發生。
與交警、運政部門聯合執法,扎實開展超限超載和貨物拋灑違法治理,注重源頭管理,加強過程管控。在所有村道路口設置了限寬墩,禁止超限超載車輛通行,超限超載率穩定控制在3%以內。結合“互聯網+”的管理模式,加強公路信息巡檢,同時聘請鎮交通干部、村組干部為路政協管員,全面建成農村公路路政協管群管網絡隊伍,及時發現制止、舉報查處車輛超限違法行為。
深化體制改革,齊心協力強養護
從2007年起,旬陽縣就將農村公路養管納入對鎮和部門年度考核,將農村公路日常養護經費全額納入縣財政預算,全面實現了“兩個納入”,并多次調整增加日常養護經費預算,極大保障了農村公路日常養護工作。按照“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原則,重新劃分農村公路養管職責權限,縣農村公路管理機構全面負責全縣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技術指導和監督檢查,承擔縣道及縣到鎮的鄉道日常養管工作,21個鎮負責鎮轄區其他鄉道日常養管工作,305個村養護班(組)負責村組路日常養管工作,年好路率均超額過市上下達的計劃指標,實現了有路必養,養必良好目標。
深化養護體制改革,改革養護機構,變養護道班為養護中心;改革工資待遇,變定額工資為效益工資;改革養護范圍,變路面保潔為全面養護;改革核算辦法,變月工資制為計量支付;建立巡檢制度,變單項巡查為聯動巡檢;轉變養護模式,逐步變人工養護為機械化養護。在公路養護中,對非專業的養護項目,采取分段承包或等額包干辦法,吸收沿線群眾廣泛參與;半專業的養護項目,交由養護中心自主養護管理;大中修等專業性工程,通過招投標交由專業化較高的養護施工隊伍承擔。自籌資金100余萬元,購買掃路車、灑水車、養護三輪車等養護機械,植入“機械化+人工”的模式,每周對列養道路全面清掃一次,不留死角,節約人力和養護成本,有效提升養護質量。
對縣鄉公路實行“周巡查、月檢查、季通報、年考核”的養管工作機制,按照《旬陽縣農村公路養護檢查考核辦法》,細化日常養護項目內容,逐月進行檢查考評,核報兌付養護經費;其他鄉村公路實行“市監管、縣考核、鎮管理、村負責”的養管模式,落實養管員“三位一體”,結合崗位績效考核,激發工作主動性,不斷提升養管水平。
解決出行難題,盡心盡力保運營
縣政府出臺《農村“面的”車發展實施意見》,采取大中型車和微型車雙上的戰略,條件好的村通上了班線車,條件較差的村組通上了面包車,極大的方便了群眾出行。結合道路改建,實施鎮村建站、路上建亭的道路運輸配套設施建設,建成五級農村客運站11個,覆蓋通客車建制村100個,建成招呼亭150個,覆蓋通客車建制村153個,全縣21個鎮和250個具備通客車條件的建制村(社區)全部實現100%通行客車目標。
以公交體制改革為中心,全面推行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整合現有兩家公交公司,成立以政府控股的國有公交公司,公司已完成注冊運營,陸續開通縣鎮、鎮鎮公交線路10條,提升公交化率;以搭建物流電商平臺為支撐,強化農村物流體系建設,委托第三方機構開發使用物流體系建設平臺,線上整合現有物流企業、貨運企業、農村淘寶等運輸企業和堯柏等生產企業,并帶動向鎮村延伸,構建貨找車、車找貨動態信息交流平臺,在便于監管的同時,構建縣、鎮、村雙向物流全覆蓋,達到網絡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