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 彭紅梅)秋分已過,油用牡丹栽植到了關鍵時節,旬陽縣在指導種植戶科學做好老園田管的同時,采用召開現場會、技術干部與鎮村結對包抓等方式,為新規劃的1.2萬畝油用牡丹科學規范栽植到位提供保障。
國慶節前夕,在白柳鎮柳村社區,連片的土地已經被整理的平坦、松軟,新開挖的窩子大小勻稱、縱橫成行,來自各鎮的技術干部、牡丹種植職業農民120余人聚集在地邊,原來是農林科技局在召開油用牡丹栽培現場會。
“第一是苗木要規范做好根系修剪和消毒;第二是整地劃線要做到行端,稀疏合適;第三是栽植的過程要做到根舒苗端,栽緊踩實,澆上定根水。” 地邊,農林科技局副局長陳自立簡要地概況了技術要點之后,一邊詳細講解,一邊拿起一捆苗子對根系修剪、消毒等關鍵環節現場演示;由于人太多,看不見操作演示的自動向林技中心主任向甲斌聚攏,一邊提問,一邊走進新開挖的地里,現場學習規范化栽植技術。
趙有良是呂河鎮梨樹塔村牡丹種植大戶,也是縣農廣校培育的職業農民,去年發展了200畝油用牡丹,由于技術不到位,苗子成活率不高,今年農林科技局組織的幾次職業農民油用牡丹技術培訓和基地實訓他都積極參加,“為了幫助我們把產業搞好,農林科技局不僅免費提供種苗,還多次組織技術培訓,今年計劃再發展150畝,我有信心把今年栽植的和去年的這些田間管護搞上去。”
國慶小長假,大多數人都在休閑時,旬陽縣瑞康、益群、新森林等以油用牡丹為主導產業的現代農業園區卻異常忙碌,僅瑞康油用牡丹現代農業園區在白柳鎮柳村、城關鎮雙埡社區、呂河鎮敖家院子社區新發展面積就達300多畝,目前,土地已經平整到位,1200萬株苗子正在陸續從位于白柳鎮張坪村的育苗基地向三個村調運,據負責人楊林介紹:“園區按照每天80元的標準,雇傭了百余名農民集中栽植,預計20天后可以完工,屆時,園區種植規模將達到2000畝以上。”
旬陽地處秦巴山區,屬牡丹原產地之一 ,土壤及氣候條件均適合牡丹生長,經過近年的努力,曾經被群眾當做觀賞花卉零星種植的牡丹邁上了產業化發展的路子,瑞康牡丹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在呂河鎮建成陜南首家牡丹花茶加工廠,呂河瑞康、甘溪益群、白柳新森林等以油用牡丹為主導產業的現代農業園區均建起了千畝種植基地,帶動百畝以上種植戶20余戶,推動全縣種植總面積達2.5萬畝。今年,脫貧攻堅戰役全面打響,該縣把牡丹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脫貧的新型主導產業精心培育,剛剛閉幕的縣委第十五次黨代會也進一步明確了“深化產業融合、加快產業提檔升級”的要求,牽頭此項工作的農林科技局積極爭取退耕還林等項目資金600萬元為種植戶調運種苗,并持續跟進技術培訓指導,預計本月底,全縣油用牡丹種植面積將達到3.7萬畝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