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素有“國花”和“花中之王”美譽,牡丹籽油被專家稱為“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隨著國家將油用牡丹列為木本油料重點產業大力發展,一時間前景看好的油用牡丹成為炙手可熱的朝陽產業,很多人開始試水投入牡丹產業,追尋致富夢。黝黑的旬陽漢子——陳守益,便是其中一員。
甘溪鎮劉家院村的陳守益,頭腦靈活,敢想敢干,先后跑過運輸,販過山貨,還辦起采砂場,是全村第一批富裕起來的人。一次偶然機會,他與牡丹結緣,然而這份“緣”卻緣自一份深深遺憾:10年前,熱衷于盆景、根雕的他前往深山尋“寶”,行至張坪七里峽盡頭,一株奇異的牡丹吸引他駐足停留,“花朵如盆,花瓣長一拃,潔白如雪,豐腴婀娜,是我畢生見過最美的牡丹!”至今談起那株旬陽原生牡丹,老陳依然興奮不已。花王盡情綻放,他不忍采挖,遺憾的是來年再尋卻不知去向。
此后,他踏遍旬陽牡丹野生區的山山峁峁,自家院內栽滿了挖來或買來的10年至60年生的野生牡丹。雖沒育出花王,但迎來油用牡丹產業化發展新機遇。他毅然決定籌資投入該產業,將多年辛苦掙來的100多萬元全部投入到牡丹育苗、建設基地中,牽頭成立益群專業合作社,目前已育苗150畝,大田栽植583畝,在本村流轉土地1000多畝。
面對大面積種植的技術難題,他一邊搜集資料學習,一邊摸索總結經驗,先后到山東、河南等地考察取經,組建自己的牡丹種植團隊,兩個兒子大學畢業也放棄在外創業機會,回鄉當起他的助手。
育苗種子須在農歷八九月采收,延遲則會休眠、沉睡兩年才發芽……書本上學不著的經驗,是他從一次次失敗中總結得來,從播種、移栽、防蟲、除草到采花、收籽等各環節老陳都有自己獨到見解。為更好摸索試驗,他自己出資將收集來的旬陽、山東、安徽等地牡丹籽送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檢測出油率等指標,當得知送檢樣品中旬陽牡丹出油率最高(達到34%)時,進一步增添了他發展信心。今年他又開始分別制作果實為5-9個莢的旬陽牡丹種子標本,分類育苗,與鳳丹、紫斑品種作比對試驗,共收集旬陽原生牡丹籽2000多斤,購回鳳丹、紫斑牡丹種子1萬余斤。為能準確把握栽植密植度,他分別按每畝2200株、1700株、1500株不同標準栽植樣板田,將流轉來最好的50畝土地栽植旬陽原生牡丹作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牡丹研究基地。
兩年來,他積極探索在桂花樹等林下間作套種油用牡丹已初步取得成功,為全縣山區油用牡丹產業實現適度規模發展提供了生動實踐。兩年育苗試驗,陳守益發現本村紅土地不是最佳育苗土質,后來他相中麻坪河流域肥沃的沙土地,通過與袁灣、李家河、錢河梁等村農戶協商,以每畝300元價格成功流轉土地300畝,已實現“飛地育苗”100畝。初嘗甜頭的他還打算繼續采用“飛地”模式建基地,10月中旬他又和本鎮十字嶺村簽訂2000畝荒坡30年租用協議,目前正在進行整地作業,荒坡在他手中變廢為寶。
今年他還嘗試以每年每畝租金800元、農戶包干的形式與經營戶達成流轉種植管護協議,農戶仍在自己責任田務工,當主人不當局外人。目前,這種“租金+管護”的托管模式已在所建基地全面推開,農戶參與積極性高,收效良好。根據牡丹種植周期長的特點,他又探索企業與農戶按地類進行差異化配股,每畝地配給農戶部分股份,規避農企流轉經營矛盾,穩定產業發展。
得知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和積極推動油用牡丹產業發展后,更增添了陳守益的發展干勁,談起未來發展,他說:力爭本村4300畝土地全部栽植油用牡丹,打造全縣牡丹第一村;修通田間路,拉通灌溉水,擬在當地建個牡丹產業觀光園;將來再引進一家牡丹加工企業,既延長產業鏈,又可解決移民搬遷戶就地就業……陳守益的牡丹夢很近,也很遠,他已邁出堅實的第一步。 通訊員 孫長學 陳守敏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