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晏亨
2013年,張書勇中職畢業后在廣東一家國際物流公司工作,月工資6000元。2017年7月,張書勇接到了村主任電話,想請他回鄉擔任村文書,支持村上的工作。“我當時并沒有立馬答應,因為之前沒有做過農村工作,沒有經驗,擔心做不好,而且我的想法就是趁著年輕多在外面闖一闖,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張書勇說。
在左思右想了半個多月后,張書勇辭掉了深圳的工作,“畢竟我也是高興村的人,村上想讓我回來支持家鄉發展,也是對我的信任,我就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先干干看。”
張書勇認真好學,對村上的工作很快就上了手。2020年底,村上換屆時,經過村民的一致推薦和各方面條件考察,他正式當選為新一任高興村黨支部書記,也是全鎮14個村(社區)中最年輕的黨支部書記。“我當時真沒想到推選我當支部書記,我資歷淺,工作經驗跟村上其他干部比還是有差距,我當時真是又驚喜又惶恐,驚喜的是群眾對我的信任,卻又擔心開展不好工作,無法向組織和群眾交待。”
從負責單方面工作到抓班子帶隊伍、帶領全村900多名村民發展,角色的迅速轉變讓剛上任的他著實有些手忙腳亂,“農村工作經驗基礎薄弱,處理事情方法單一,溝通缺乏技巧,而且性格有些急躁。”這是張書勇的自我評價。“怎么辦呢,我就問自己,那只有學,多向老村干部學、多向群眾學,到田間地頭學,邊做邊學。”就這樣,張書勇一邊到村民家中聊天摸情況,一邊請教村中的老前輩,幾個月下來,調解糾紛、化解矛盾、宣講政策,處理這些村上事務張書勇越來越得心應手。
8月21日至22日,我縣普降大雨,導致高興村四組道路受阻,他扛著鐵錘、拿著鐵鍬,帶領村干部趕赴現場,清理路面上的石塊和泥沙,第一時間搶通道路。面對防汛防滑嚴峻工作形勢,他冒雨挨家挨戶排查和疏導撤離,遇到不愿撤離的群眾,他耐心勸導,在安置好轉移群眾后,又帶領村干部對可能存在的防汛風險點反復進行核查,值班值守經常到深夜。在防汛防滑這場大考中,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責任與擔當。
如何壯大村上產業,讓更多的人愿意回鄉創業,這是他上任之初就在思考的問題。“我們村上一直有養蠶的基礎,但是比較分散,而且技術水平、桑園品質也都參差不一,導致蠶繭產量和質量一直上不去。”張書勇說。為解決這個問題,他多方走訪,聽取群眾意見建議,牽頭成立了蠶桑專業合作社,著重培育養蠶大戶,提升桑園品質,以大戶帶小戶,持續鞏固優勢蠶桑業。同時,他依托村里自然條件,引進種植500余畝中藥材吳茱萸,組織修建牛場,大力發展養豬、養牛業。形成以蠶桑、中藥材種植、養殖業長短期共同推進的產業發展體系。
“履職了大半年時間,酸甜苦辣都嘗過,感觸很多,收獲也很多,意志得到了磨煉,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帶領村兩委班子和村民早日實現鄉村振興的信心和決心更加堅定了,未來肯定還會有很多挑戰和困難,我會團結帶領高興村村民一起共同努力,奔向幸福的美好生活。”張書勇信心滿滿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