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干部,15個黨員,要做好3000多名搬遷移民的引領工作。”2015年,剛剛到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池河鎮西苑社區擔任黨支部書記一職,陸龍俊頗有些發愁。
作為石泉縣最大的移民搬遷安置小區,西苑社區的居民大多數來自貧困山區,還有少部分來自外地,人群素質各有差異,風俗習慣各有不同。此時,“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讓搬遷貧困戶深融入、穩得住、能致富”顯得格外重要。
為此,社區第一時間成立了黨支部、居委會、監委會及婦代會,并計劃通過各種服務隊伍,提升社區治理能力。
起初,陸龍俊認為,只能依靠廣大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不曾料,不少搬遷群眾主動參與志愿服務工作,社區面貌煥然一新。
現年32歲的徐昌榮就是其中一員。2016年,她舉家搬遷來到西苑社區。2個孩子順利入學。徐昌榮也在社區內一家商場,做起了服裝銷售,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工資收入。
“社區考慮到我老公有輕微的肢體殘疾,給我們一家調整了住房的樓層。周圍鄰居也經常幫我接送孩子。”對于眼下的“移民新生活”,徐昌榮十分滿意。
她尋思著自己也能為社區建設出上一份力。“每天分早晚班,有半天時間可以自由支配。”于是,徐昌榮主動來到社區的婦女兒童之家成為一名志愿者。“既照顧我的孩子,也照顧鄰居們的孩子,讓家長們放心工作。”徐昌榮笑著說。
和徐昌榮一樣,40歲的劉文波也是一名社區志愿者。早年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劉文波一直在外打工,“覺得虧欠了家人”。2017年搬遷到西苑社區后,他下定決心在家門口就業。很快,劉文波就找到了一份駕校教練的工作,每月收入5000元,“和在外打工沒差別”。
既能樂業又能安居,劉文波心懷感激。他主動承擔起自家周圍22棟樓的安全、衛生巡查工作。“服務鄰里,建設美好家園”。2019年11月,劉文波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據陸龍俊介紹,目前,西苑社區已經建成民風糾察、老年兒童關愛、紅白喜事禮儀、文明社區建設、平安社區建設5個社區志愿服務隊,有長期參與各類志愿活動的志愿者173人。黨員也從最初的15名發展到52名,志愿服務已經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