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沈沙沙)“轉盤子、方格簇、簸箕、蠶臺、地面都是要消毒的,都說我養蠶養得好,不如說我提前功夫做的足,我的經驗就是消毒消的好,蠶就養得好。”在劉定安的一樓蠶室里,濃重的石灰水味道充斥著鼻腔,但夫妻兩人動作麻利,分工協作將消毒好的蠶具擺好整齊,很快就收拾好了蠶室。劉定安,是迎豐鎮廟梁村的一名普通農民,皮膚黝黑,個頭不高,但有著多才多藝的手藝和能“吃苦”的名氣在村上是赫赫有名。
養蠶能人,爭當大戶賺它個盆缽滿缽
志氣滿滿不如說干就干。在迎豐鎮廟梁村,家家養蠶不是什么稀奇事,但能養過10張蠶的戶數就屈指可數。隨著蠶繭價格的飆升,養蠶成了最有效的“短平快”產業。“春蠶養了4.5張,賣了9060元,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能賺這么多,這比打工強到哪里去了!”有著多年養蠶經驗的劉定安算了筆賬,養夠11張蠶今年至少可以賺夠2.2萬元。夫妻倆商量后決定咬咬牙,向合作社提前預定了8張小蠶共育蠶種,乘著繭價高賺它個盆缽滿缽。
回想過去,劉定安感慨萬千。“產業搞的好還得多謝國家的好政策和我哥,哥哥一家外出務工,把蠶室租給了我,桑樹免費讓我用,我這人又見不得東西糟蹋,就這樣,從原來養四五張蠶變成了10多張,積少成多,養蠶也就形成了規模,加之現在政策好,養蠶修蠶室都有獎補,我想不干都覺得劃不來。”今年,我自己新修了房子,一樓全部改成了蠶室,在原有的5畝桑園的基礎上,我又新栽了2畝密植桑,等到蠶室竣工,新建桑園明年出桑了,我計劃擴大規模,爭取能養20張。
致富魔芋,農閑互補成就增收新門路
魔芋是個中長期產業,2018年初,廟梁村就科學規劃布局,為全村貧困戶制定出“3+X”產業發展規劃。劉定安在包聯干部的幫扶下,積極響應號召,加入雙梁魔芋專業合作社,新發展了7畝林下魔芋。“養蠶和種魔芋不沖突,開春魔芋栽種結束了才開始養蠶,搭建的蠶臺也可以用來儲存魔芋種,蠶室等于全年都在消毒,一舉兩得發展產業多好。”
劉定安過去也種植過魔芋,面對“小氣鬼”的高病發感染率,他感到束手無策,但魔芋種好了又的確是個增收的好門路。抱著試試的心態,加入雙梁魔芋合作社的他時常向技術員取經。去年劉定安除去留下的芋種,賣了3200多元。疑慮消除了,今年劉定安積極響應,帶頭發展魔芋7畝。按照“支部+合作社+公司+貧困戶”的模式,劉定安簽訂了“魔芋訂單”,村支部組織魔芋階段性技術培訓,講解過程中的要點技巧,技術員全程跟蹤服務,發現魔芋病因當即解決,待魔芋豐收,由合作社牽頭,按照訂單組織收購。“一條龍”的跟蹤服務讓劉定安心里更加踏實了。
豆腐作坊,重操舊業培植后續財源
“劉定安以前就打豆腐,平常打嫩豆腐賣,臘月期間,還要到他那提前訂,他家打的老豆腐做血粑粑、紅豆腐、豆腐干好得很。”村民余順榮說道。劉定安在新修的廚房里忙活,這里將是他的豆腐作坊。“我打豆腐有11年,以前路不好,豆腐打了就只能跟前賣,銷量小賺不了啥錢,現在這公路修到了我家門口,我還想重操舊業,10來分鐘就能把打好的豆腐拉到鎮上去賣。”
把豆腐作坊開起來是我的夢想,賣豆腐,渣糠喂豬,年底再熏制些豆腐特產......劉定安計劃著自己長遠的增收門路。日子是過得越發紅火,但劉定安依舊堅信用雙手致富的道理,“我雖然是貧困戶,但我還想著早點擺脫這個稱呼,農民不靠手怎么能活的充實,‘等靠要’那是富不起來的。”在自家的豬圈里,劉定安又忙活著照料新下的一窩8個豬仔,這又將為劉定安帶來一筆不小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