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玉鑫
春意正濃,在石泉縣喜河鎮大雁村50畝丹參種植基地,一條條銀色地膜如波浪般鋪展在田間,村民們忙著栽種丹參苗,縣農技專家穿梭其中耐心指導,春風裹挾著中草藥的清香撲面而來。一場以中藥材種植技術指導為主題的現場培訓會,在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上火熱展開,既傳授著丹參種植的“春耕密碼”,更謀劃著中藥材產業振興的嶄新圖景。
“放苗不是簡單掀膜。”農技專家蹲在地頭,捏著一株丹參苗高聲講解,“氣溫超過25攝氏度必須及時破膜,苗周圍地膜開口別超過5厘米,土壓實了才能防草又保墑。”針對倒春寒、急降雨等突發情況,農技專家還編了順口溜:“晴天放苗趕早晚,雨后補苗要果斷,弱苗追肥加點餐。”各村黨支部書記和種植戶都趕來學習取經,大家圍成一圈,邊學邊問邊做。這場“地頭課堂”,既教活了關鍵技術,更掀起了村民家門口增收的熱潮。
除了實地演示,受邀而來的縣農技專家還通過一堂生動的理論講解課,圍繞丹參等中藥材栽培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內容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提高了中藥材種植技術的普及率,進一步增強了村民種植中藥材的信心。
“這次的培訓真是及時雨,既實用又接地氣,讓我學到了很多先進的種植理念和技術,也看到了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的巨大潛力。”前來學習取經的盤龍村黨支部書記劉麗表示,盤龍村今年也將在茶園中套種20畝丹參,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與藥企簽訂訂單,助推村集體經濟提質增效的同時,帶動周邊農戶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當前正值春耕生產關鍵時節,喜河鎮持續強化服務措施,通過線上線下培訓、發放技術手冊等多種方式,加強中藥材生產栽培等種植技術的普及。同時,大力邀請專業技術人員和“田秀才”“土專家”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標準化種植技術指導,不斷提升中藥材的種植管理水平,有力推動中藥材種植產業向規模化、科學化方向發展。
據悉,今年以來,喜河鎮圍繞“一帶五區”發展規劃和“六個千畝示范工程”產業布局,大力發展培育特色產業,突出抓好千畝中藥材種植,計劃以洞溝村為核心,輻射帶動藕溪溝片區發展紫蘇、夏枯草、丹參、柴胡等中藥材,力爭全鎮發展中藥材產業1000畝。
喜河鎮將持續堅持黨建引領,立足全鎮農業生產實際,持續深入挖掘中藥材資源優勢,不斷拓寬“山綠”與“民富”共贏發展的新路徑,做好“中藥材種植+觀光旅游”融合文章,以中草藥文化旅游為核心,打造出農文旅融合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