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玉鑫
風吹桑麻綠,又是一年養蠶季,眼下正是桑葉旺盛生長的季節,喜河鎮雙溝村蠶桑專業合作社的蠶農紛紛走進桑園采摘桑葉。
在喜河鎮雙溝村蠶桑專業合作社的小蠶共育基地里,兩間修繕整潔的共育室內,蠶農們小心翼翼地將一張張包裹著幼蠶的育種專用紙拆開放入蠶匾。此時的幼蠶如芝麻般大小,密密麻麻地匍匐在育種專用紙上,蠶農們正在勻蠶、消毒,給成蟻的小蠶喂養碎桑葉。
剛孵化出來的幼蠶十分嬌貴,對生長環境和食物的要求比較高,需要技術人員悉心照料,在控制好溫度和濕度的同時,新鮮采摘回來的桑葉,也需要經過清洗消毒、晾干切碎,才能進行投喂。
“截至目前,共收種蠶105張,孵化率在97%以上,蠶農積極性非常高,今年桑葉長勢喜人,為今年的春蠶生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目前市場行情比較好,繭價也不錯,堅定了我們養蠶的信心。”雙溝村駐村工作隊隊長陳敬君表示。
雙溝村蠶桑產業的發展和小蠶共養育基地的逐漸成熟,在促進蠶農增收的同時,也為周邊養蠶的農戶,提供了大量務工崗位,讓他們既方便照顧家庭,也能務工增收。
“小蠶共育這個技術是比較適合農戶的,要是蠶農自己養的話,就會耗費很多時間精力,配套技術也跟不上,養蠶的經濟效益就會打折扣。”雙溝村黨支部副書記曹兆慶說,他是養蠶近20年的老蠶農,也是村上有名的養蠶大戶,自從建立小蠶共育基地和蠶桑專業合作社以來,他個人承包近30畝桑園,飼養30余張蠶種,還動員村上30余戶農戶加入了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戶實現再就業。
“俗話說,養好小蠶一半收。小蠶共育給我們農戶省時省力,過去我養蠶忙不過來,一年只能喂 4到5張蠶,加入村里的合作社以后,我一年能喂6批次養15張蠶,蠶室蠶具也能多次利用,一張蠶最多能賣3000元,一年能掙4萬多塊錢,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增收,還方便照顧老人孩子。"雙溝村村民曾加云笑著說。
近年來,雙溝村新建桑園500畝,建設占地520平方米的小蠶共育基地,成立蠶桑專業合作社,按照“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周邊30余戶蠶農加入合作社享受共育技術的紅利。合作社重點強化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工作,全程參與養蠶技術指導和蠶繭收購,擴大蠶桑“短平快”產業發展規模,不斷激發蠶農發展產業的熱情和積極性,推動桑蠶產業成為農戶能夠長期增收致富的重點項目。
據悉,目前喜河鎮兩批春蠶共發出蠶種567張,帶動養蠶戶 234戶。喜河鎮按照連點成片、連片成帶的思路,大力打造喜河蠶桑發展產業帶,通過開展蠶、桑、繭的綜合開發利用,不斷深化拓展產業鏈條。如今,該鎮蠶桑產業已形成完善的產、供、銷體系,成為喜河鎮種養殖業中覆蓋面最廣、增收見效最快、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就業助力鄉村振興的特色支柱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