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丹
秋陽正暖,玉米金黃。眼下,石泉縣池河鎮明星村玉米大豆復合種植基地里的玉米已陸續成熟,進入收割期。走進明星村26組,只見農機手正在駕駛玉米聯合收割機搶收玉米,確保秋糧顆粒歸倉。收割機在田野間駛過,摘穗、剝殼、脫粒,整個作業行云流水,一氣呵成。耳畔機聲隆隆,仿佛在慶祝豐收的喜悅。
“今年我們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總共種了300畝玉米,以前請十多個人收,都要半個月,人工工資都要3萬多元,現在使用收割機,僅半小時左右就能實現收割、脫粒、粉碎秸稈、還田。工錢只要1萬余元,不僅節約成本,還能減少環境污染。”種植大戶鄧洪儉不禁感慨道。
據了解,一臺聯合收割機一天可作業約50畝地,適用于玉米、水稻等多種稈狀型農作物的就地收割、脫粒粉碎。經過粉碎的秸稈撒在土里,變廢為寶,成為下一輪種植的肥料,更好實現秸稈資源化。
“有了收割機,我們再也不怕遇到大雨掰不完的情況了,讓我們來年多種更有動力了。”明星村黨支部書記劉家滿說。
大型機械的運用不僅解放了勞動力,每天可收割玉米50余畝,還提高了秋收進度。被收割后的玉米由貨車拉入中池鎮的晾曬場進行晾曬、儲存,集中售賣,被切碎的玉米秸稈撒在土里,既讓秸稈變廢為寶,又不會污染環境。
近年來,池河鎮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全面推廣農作物機械化作業,充分發揮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的優勢,促進農田建設與機械化相適應,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