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寧
“鼓勵脫貧地區有條件的農戶發展庭院經濟”,這是庭院經濟的概念在中央一號文件中的首次亮相。庭院經濟到底是什么?如何發展庭院經濟?庭院經濟效益好不好?帶著這些“抽象”的問題,走進石泉縣迎豐鎮的農家院落里,便能找到“具象”的答案。
庭院雖小,大有作為。迎豐鎮地處偏遠,山廣人稀,利于農業生產的良田資源緊缺,在此形勢下,各家門前屋后的零星地塊便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資源。堅持黨建引領群眾致富增收路,在鎮黨委、政府的引導下,積極發動全鎮各村(社區)黨支部先鋒帶頭作用,鼓勵村民盤活閑置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同時,用好用活相關政策、機制、資金等保障,加強農戶技能培訓,多次邀請縣農業局農技人員、中藥材種植技術顧問為全鎮產業發展帶頭人和農戶進行魔芋、中藥材等專業技術培訓,進一步提高群眾的產業發展技能,提升群眾致富的內生動力。
“今年在村委的鼓勵下,我們黨支部副書記成典軍利用家里院壩角落,試種1000盆盆栽魔芋,目前已經裝盆有500有余,如果效益好的話明年就帶領村民大規模發展。”迎豐鎮廟梁村黨支部書記余順平說,“老百姓常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只有我們黨員干部帶頭示范,老百姓才會擰成一股繩,響應號召發展,才能夠真正地嘗到發展庭院經濟的甜頭。”
多元發展,留住“歸雁”。蠶桑養殖、庭院養蜂、木材加工……走進弓箭溝村王貞林家院落,無論何時,他和妻子都是一副風塵仆仆的忙碌畫面。早年間,王貞林一直在外務工掙錢補貼家用,在惠農政策的感召下返鄉創業,憑借著他一雙會做木工的巧手和吃苦耐勞的性格,這幾年在自家院落種小菜、養蜜蜂、興蠶桑、做木工,勤勞的雙手讓他的創業之路走得格外順利。通過在自家閑置房屋開辦小型木材加工廠、規模化蠶桑養殖,帶動周邊20余農戶,人均增收2000余元,王貞林自己年收入也達到12萬余元。“之前沒有庭院經濟這個概念,只知道自己在家搞的這些產業能增收,現在聽說國家大力支持庭院經濟的發展,這對我來說也是鼓勵,讓我更加有信心將這份‘事業’堅持下去了!”王貞林說。
創業環境好、基礎設施好,產業發展才能好,越來越多的游子才會積極響應政策號召,選擇回到家鄉就業、創業。迎豐鎮為使返鄉創業者激活庭院經濟發展的一池春水,不斷鼓勵熟悉“三農”、熱心農村發展的致富帶頭人回鄉利用“小庭院”發展多元經濟,加強與其對接交流,積極協調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各類困難問題,提供配套設施、交通設施、積極組織本村勞動力參與發展,目前全鎮已逐步形成集庭院種養殖、生產加工、農家民宿等一二三產融合為一體的庭院經濟集群,發揮農家庭院多樣功能,演繹多彩角色,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美麗庭院,生態家園。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整齊規劃的菜園、恣意盛放的各類春花、錯落有致的家庭小院……陽春四月,步入迎豐小鎮,一幅河清、 村凈、景美、人和的和美鄉村畫卷映入眼簾。美麗庭院不但催生了庭院經濟,更激起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來,迎豐鎮將發展庭院經濟與人居環境整治相結合,通過小庭院的改善,帶動大環境的改變,堅持“抓點示范、點面結合、全域推進”思路,整合資源資金,實施庭院整治70余戶、綠化美化8000平方米,改造小節點30余處。2022年全鎮榮獲縣級“五美庭院”示范戶稱號9戶,有力實現了顏值提升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打造一庭一院皆風景的鄉村景觀。
如今,隨著“兩山”發展理念深入人心,迎豐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三農”政策,帶領全鎮廣大人民群眾在致富增收道路越走越遠,努力在迎豐這片熱土上繪就出一幅“村美、民富、產業興”的美好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