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湯珊珊)公司被認定為“陜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注冊的“鎏金蠶”商標榮獲陜西省著名商標、安康市知名商標,“鎏金蠶”牌蠶絲被榮獲“陜西省名牌產品”“安康市特色產品”“安康市優秀旅游產品”稱號……陜西天成絲業有限公司“破繭成蝶”,恰如蠶桑絲綢這一傳統產業在石泉迸發“新活力”。
近年來,石泉縣按照壯一產、強二產、優三產和三產協同、跨界融合、業態多元的發展思路,探索蠶桑產業多元化發展路徑,持續延鏈補鏈強鏈,推動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
解鎖蠶農致富“密碼”
8月16日,在石泉縣迎豐鎮紅花坪村標準化小蠶共育室,黨支部書記胡家鑫正在進行消毒,為第一批秋蠶的小蠶共育做準備。
胡家鑫介紹說,“實行小蠶共育,能夠提高孵化成活率,降低得病率,蠶農再養18天左右就能賣蠶繭了。”
小蠶共育具體怎么做?石泉縣制定《小蠶共育管理細則》,在具備條件的小蠶共育點推廣“兩段式共育三段式養蠶”,實行小蠶共育、中蠶蠶箔育、大蠶蠶臺育,縮短養殖周期,降低人力成本。
此外,石泉縣還推廣水肥一體灌溉、病蟲害防控、桑葉選儲保鮮等技術,改良桑、蠶品種,探索多批次養殖模式,建立小蠶人工飼料配送中心,推行蠶桑保險試點工作,帶動蠶農增收。
池河鎮良田村小蠶共育示范點是今年應用小蠶飼育技術的示范點之一。提起飼育小蠶,示范點負責人蔡明峰贊不絕口,“飼育小蠶省時省力,可以降低蠶病風險,還能實現標準化養蠶、工廠化養蠶。”
石泉縣現有高標準優質桑園7.3萬畝,近萬農戶養蠶。今年春夏兩季發蠶種4萬多張,實現蠶繭產值8000余萬元。
做強穩企增收“引擎”
傳送帶上都是白花花的蠶繭,員工眼明手快,把極少數的次繭和雙宮繭放進面前的竹簍里……走進石泉縣陜西天成絲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員工們各司其職,耳邊傳來機器轟隆隆的聲響,一片熱騰騰的忙碌景象。
“公司現有繅絲、織綢、家紡三條生產線,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都排在省前列,商檢公檢白廠絲等級平均4A級以上。”陜西天成絲業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孫浩勇指著車間里一捆捆色澤明亮勻凈的白廠絲說。“以前基本都是靠人工,工序繁瑣、耗時耗力、標準不一,現在只要操作機器就行了。”
成立18年,陜西天成絲業有限公司從依賴人力到依靠技術設備,成為石泉縣加速蠶桑產業轉型升級的縮影。石泉縣建立蠶桑絲綢產業鏈,實行“鏈長制”,對鏈主企業采取“一企一策”幫扶,將智能繅絲、全齡飼料工廠化養蠶等關鍵技術裝備列入技術改造重點方向,集中優勢資源培育龍頭企業。
打造融合發展“樣板”
今年7月,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關于命名2022年陜西省旅游特色名鎮、鄉村旅游示范村的通報》,石泉縣明星村成功上榜2021年省級旅游示范村。
走進明星村,6000多畝桑園郁郁蔥蔥,特色名宿隱于桑海之間,來此旅游研學的人絡繹不絕……“蠶桑+”多元產業發展成效在明星村體現得淋漓盡致。
石泉縣做靚“鎏金銅蠶出土地”歷史文化名片,發展桑-菌、桑-禽、桑-糧、桑-食、桑-飲、桑-旅等產業,推動蠶桑產業與旅游、文化跨界融合。2021年,全縣蠶桑產業綜合產值突破20億元。
8月6日,大型文化節目《風物》第一季《蠶絲》篇在CCTV-1晚間播出,石泉“絲路之源,金蠶之鄉”文化名片驚艷亮相,節目開篇就生動講述石泉傳承發展蠶桑絲綢文化產業的故事。
目前,石泉已開發絲綢服飾、蠶桑食品、日化用品等30余種蠶桑產品和80余種文創產品,培育天虹蠶種、鎏金蠶蠶絲被等名優品牌6個,“石泉繭絲”“石泉蠶桑繭”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石泉蠶絲”入選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保護名錄。
今年出臺的《石泉縣蠶桑絲綢產業鏈發展方案》擘畫了發展新藍圖:優化產業區域布局、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建立絲綢產業體系、推進桑旅融合發展,力爭到2025年,全縣蠶桑綜合產值達到25億元以上。放眼未來,石泉必將闊步向前不停歇,推動蠶桑產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