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玉鑫
在石泉縣喜河鎮雙溝村的小蠶共育基地,兩間修繕整潔的共育室里,120余張小蠶扭動著赤褐色的身軀,密密麻麻地布滿蠶盤,蠶農們正在勻蠶、消毒,給小蠶喂食碎桑葉。今年第一批秋蠶破卵而出喜迎共育,給因連日陰雨而擔憂的農戶帶來了極大慰藉。
雙溝村地處山區,受生產條件限制,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效益低,大量的勞動力外出,許多農戶的土地和住房閑置。該村黨支部大力倡導農業產業集約化發展,借助扶貧政策東風,新建桑園500畝,并于2018年建設占地520平方米的小蠶共育基地,推行小蠶共育技術,由合作社統一將蠶種孵化成小蠶并飼養到3齡蠶后,再分發給蠶農飼養,以提高小蠶飼養成活率。目前,雙溝村共有8個養蠶大戶,每戶飼養蠶種30張以上,平均1張可實現增收2500元。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積極帶動村里的農戶加入合作社享受共育技術的紅利,不僅降低了農戶的養殖風險和成本,還成功探索出契合雙溝村發展實際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讓靠山吃山的農戶實現穩定增收致富。
“小蠶共育這個技術還是比較適合農戶的,如果是蠶農自己養的話,需要投入很大的時間和精力,配套技術也跟不上,經濟效益就提不到那么高。”雙溝村黨支部副書記曹兆慶介紹說。他是養蠶近二十年的老蠶農,也是村上有名的養蠶大戶,自從建立小蠶共育基地和蠶桑專業合作社以來,他個人承包近30畝桑園,飼養30余張蠶種,還動員村上30余戶農戶加入了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戶實現再就業。
據悉,該鎮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推行小蠶共育,全鎮第一批秋蠶共發出蠶種544張,蠶農養蠶積極性持續高漲,有效提升養蠶經濟效益。目前全鎮建有桑園1400余畝,培育養蠶大戶22戶,引導成立蠶桑專業合作社2個,帶動養蠶戶269戶,蠶桑產業已經形成完善的產、供、銷體系,正逐步讓蠶桑產業成為該鎮實現鄉村振興的支柱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