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走進石泉縣池河鎮明星村,只見漫山遍野的密植桑園郁郁蔥蔥,農家民宿、鄉村酒吧散落其中。明星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家滿正帶領村民們清理桑園里的雜草、修剪步道旁的桑條,忙得不亦樂乎。
看到絡繹不絕的游客,年過六旬的村民陳澤華夫婦閑不住,積極參與景區服務。“沒想到老房子被改造成漂亮的民宿,不出錢還能收租金,村上又免費給我們安排新住房和工作。”陳澤華喜笑顏開地說。老兩口將房屋和桑園租賃,流轉給村上的旅游公司,并在公司從事保潔、保安等工作,租賃費、流轉費加上工資,一年收入超過5萬元。
站在天空之境玻璃平臺上,劉家滿指著一望無際的桑園介紹:“這幾年,我們在鞏固蠶桑等產業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桑海自然景觀,由村黨總支牽頭成立了旅游公司和合作社,著力發展鄉村旅游。從去年開園到現在,全村累計接待游客200萬人次,帶動旅游綜合收入超過3000萬元,實現就近就地就業200多人,群眾穩定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
據了解,2015年,原來的明星、大陽和草廟3個村合并成新的明星村,總面積11.6平方公里,轄26個村民小組,共1088戶3472人,其中黨員109人。當時,根據地域相鄰、產業格局相近以及黨員從事產業情況,明星村創新將支部建在產業鏈上的模式,成立了蠶桑、生豬2個產業黨支部和1個綜合黨支部,明星村黨總支由此建立。
明星村黨總支指導2個產業黨支部牽頭組建蠶桑和生豬合作社,按照“黨建+產業”發展思路和“支部+合作社+公司”發展模式,積極推動“豬—沼—桑、豬—沼—果、桑—園—雞”循環發展,形成了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產業聯盟,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群眾脫貧致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村民袁朝升從年輕時就開始養蠶,但規模不大,錢袋子一直鼓不起來。針對養蠶戶技術參差不齊等問題,明星村蠶桑合作社黨支部牽頭實行小蠶集中共育,并組織養蠶技術好的黨員對蠶農進行一對一幫扶。“現在我一年能養蠶20張左右,光這一項收入就是三四萬元!農閑時再把自家桑園套種的農產品拿到村上景區去賣,又增加了不少收入。”袁朝升說。
如今,明星村共有高效密植桑園6000多畝,年養蠶達5000多張;發展桑園養雞示范點30多處,年養雞20萬只;發展萬頭豬場3個、千頭豬場22個;建設萬噸有機肥廠1個、年產30萬頭屠宰場1個。2020年,全村蠶桑、畜牧產業年總產值2.5億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9873元。
2020年,明星村又搶抓全域旅游發展和金蠶小鎮建設機遇,村黨總支迅速牽頭成立了由集體經濟控股的滄海桑田文旅公司,通過黨員示范引領,發動群眾入股參與,精心打造鄉村旅游。
經過半年緊鑼密鼓的建設,明星村桑園變成了景點、舊宅變成了民宿,相繼開發建成桑品種博覽園、果桑采摘園、精品民宿、鄉村酒吧等。2020年國慶,景區開園,8天迎來10萬多名游客。通過打造農旅融合示范村,明星村從一個依賴傳統產業發展的普通村變成了如今的特色旅游名村,實現了貧困村到“明星村”的華麗蝶變。
劉玉是明星村15組村民,在外務工的她為了照顧父親,回到老家的旅游公司上班,主要負責鄉村酒吧、民宿等管理。在家門口就業,每月還有4000多元收入,這讓劉玉干勁十足。“我想好好干,爭取早日在公司入股,謀取更大的發展。”劉玉說。
“通過黨建引領,我們村實現了從‘興桑養蠶’到‘興桑養人’的巨大轉變。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推行支部建在產業鏈上的黨建模式,再成立一個旅游公司黨支部,打好鄉村旅游發展牌,奮力走出一條‘一片桑葉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蠶助推鄉村振興’的路子。”劉家滿信心十足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