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許兵
石泉縣池河鎮明星村村民劉本奎剛剛賣完第一批春繭,又開始養殖第二批春蠶。劉本奎充滿自信地說:“今年蠶繭價格高,一年養上20來張蠶,光這一項收入就是三四萬塊錢!農閑時再把自家桑園套種的農產品拿到村上滄海桑田景區去賣,又增加了不少收入!”
劉本奎一家通過養蠶順利實現脫貧,不僅在鎮上買了新房,還供養出兩個大學生。雖然家庭經濟負擔小了,但劉本奎夫妻倆舍不得丟下家里10余畝豐產的桑園,在村上蠶桑合作社的帶動指導下,劉本奎將原來的老房子改造成標準化蠶臺用來發展養蠶,還在桑園套種土豆、花生等農產品,希望把蠶桑產業繼續做大,更好融入鄉村旅游發展,穩步增收致富奔小康。
石泉縣堅持系統思考、科學謀劃、綜合施策,持續深化完善“志智‘雙扶’+增收‘三有’+兜底保障+監測預警+責任體系”五位一體穩定脫貧防返貧長效機制,通過增動力、抓增收、防風險、強保障、促落實,不斷激發群眾發展動力,夯實群眾增收基礎,強化惠農政策保障,有效化解意外風險,為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政策支撐和機制保障。
有效鞏固脫貧成果,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增強群眾內生動力是關鍵。石泉縣堅持以新民風建設“六進六治六立”工程為抓手,以“道德評議、移風易俗、文化傳播、文明創建、誠信建設、依法治理”六大活動為主要載體,定期開展評先表彰、道德評議、志智雙扶宣講和文藝宣傳等活動,通過正向激勵和反向約束,在全縣營造了“我勤勞、我致富、我發展、我光榮”的濃厚氛圍。
石泉縣緊緊圍繞群眾持續穩定增收這一主線,聚力實現“村村有集體經濟、戶戶有長效產業、人人有穩定就業”的目標。大力發展“桑、畜、菜”三大主導產業和“魔芋、茶葉、漁業、核桃、中藥材”五大特色產業,培育壯大天成絲業等5大農業龍頭企業,以20個集體經濟示范村為紐帶,帶動發展家庭農場200個、能人大戶2000個,構建起“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村能人+特色產業”的產業振興體系。
堅持產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深挖資源稟賦優勢,打造明星桑海、中壩小鎮、饒峰驛站等農旅融合示范區10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8個,旅游綜合收入年增20%以上。依托富硒食品資源優勢,建設富硒食品產業園,招商引入富硒食品加工企業17戶,發展富硒農業園區56個,形成了集種植、加工、營銷為一體的“百億級”富硒食品產業園。
石泉縣緊盯脫貧人口和邊緣易致貧人口就業狀況,健全常態化就業供需對接和精準幫扶機制,建立完善多元化產業就業工作格局。今年以來引導農村勞動力實現外出或返崗就業4.55萬人,脫貧戶和邊緣戶穩定就業人數達18223人。建立健全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對全縣累計納入監測對象的693戶1932人,靶向施策、精準幫扶,全部動態清零,堅決守住不出現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劉玉是明星村15組村民,早年父親因病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外務工的她為能多照顧父親,看到家鄉搞起了鄉村旅游,就回到老家的旅游公司上班,主要負責鄉村酒吧、民宿等管理。在家門口就業每月還有4000多元收入,劉玉干勁十足,在做好景區管理工作外,還經常幫公司做服務和策劃。“我想好好干,爭取早日到公司入股,謀取更大的發展。”
石泉縣圍繞建設美麗生態、美麗環境、美麗經濟、美麗形象、美好生活“五美鄉村”抓謀劃發展,“多規合一”編制鄉村振興總體規劃,同步編制村莊規劃。制定出臺了鄉村振興實施意見和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等實施方案,實施產業振興“五十百千萬”一大工程、開展鄉村建設一大行動、推進一系列鄉村治理創新、狠抓一批鄉村振興示范典型、構建一套長效保障機制的“五個一”具體措施,建立干部包抓、產業獎補、社會參與、科技服務、考核獎懲“五項機制”保障措施。通過抓示范、強引領,補短板、提質效,促進農業農村全面發展,實現鄉村振興良好開局。
石泉縣創新推行“鎮村工作一體化”,每村派駐3至5名鎮干部,工作在村、黨組織關系接轉到村、吃住在村,與村干部共理村務,破解發展難題,著力打造一支不走的鄉村振興工作隊。縣上將鄉村振興工作納入年度綜合目標考核重要內容,考核結果與干部選拔任用、評先評優、問責追責相掛鉤,激發廣大黨員干部和農民群眾的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切實在全縣上下凝聚起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在鄉村振興工作隊的整體謀劃和強力推動下,我們村實現了從‘興桑養蠶’到‘興桑養人’的巨大轉變,‘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美麗鄉村正在悄然形成,這為創建全省鄉村振興示范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今我們村的滄海桑田景區最高日接待游客量超萬人,去年開園以來累計接待游客超過50萬人次,綜合消費過千萬元,直接帶動150名群眾務工就業,輻射2000多戶農戶實現增收。”明星村黨總支部書記劉家滿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