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郭健 葉友意
“按照市場價格,一斤魔芋能賣3元錢,我今年種了6畝,刨去成本,凈賺1萬多元,僅這一項我家人均增收3000多元!”石泉縣饒峰鎮新場村村民黃龍才樂呵呵地說。
黃龍才是新場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從20多歲結婚開始種包谷、洋芋,靠天吃飯,餓不著但也沒有積蓄,日子過得很緊張。為了幫助黃龍才早日脫貧,該縣司法局結對幫扶干部經常上門和他交流談心,仔細分析存在的困難和具有的優勢,為他量身制定了發展林下種養業的脫貧計劃,而魔芋成為黃龍才的首選產業。
發展產業需要技術,包聯干部深知這一點。在幫助黃龍才發展魔芋產業過程中,包聯干部會同專業技術人員,對種芋、地塊、環境進行選擇,對種植、施肥、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現場培訓指導,點對點、面對面地教授黃龍才魔芋種植的訣竅。
正是有了包聯干部的扶持,連續兩年黃龍才種植的魔芋都處于高產,加上價格喜人,魔芋這個“土疙瘩”成為黃龍才脫貧致富的“金疙瘩”。如今的黃龍才一家還分配到“鑰匙房”,住進了集中安置點。
與“金疙瘩”魔芋相比,“黃金葉”烤煙是新場村的傳統產業,有一定的發展基礎。但因為這項產業生產環節多、技術較為復雜,要讓一般貧困戶全面掌握也非一日之功。為了讓烤煙產業持續發力,真正成為新場村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該縣司法局脫貧攻堅總隊長蔡方毅和工作隊員們沒少下功夫。
“產業扶貧重在因地制宜,適合發展什么產業就發展什么產業,不能搞‘一刀切’!”蔡方毅說。新場村地處高海拔地區,土壤條件和環境非常適合優質烤煙生長,但也面臨著規模小、布局散、質量低下等不利因素。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在蔡方毅的組織下,新場村成立了烤煙專業合作社,通過與煙草公司簽訂購銷和技術指導合同的方式,向煙農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以效益吸引貧困戶學習烤煙種植技術,參與烤煙產業發展,共同增收致富。
康后鑫是這種種植模式下受益的貧困戶之一。康后鑫家有6口人,所在的新場村四組海拔較高,交通不便,多年來一家人靠種地為生,日子可想而知。在駐村工作隊和村上制定了產業發展規劃后,結合康后鑫的家庭人員結構,多次到他家做工作,動員他發展烤煙,但康后鑫始終不敢。
為打消康后鑫的顧慮,蔡方毅和工作隊員們通過山區種煙致富典型案例給他算細賬,讓他看到希望盼頭,同時還通過制定產業扶持政策、公示獎補標準等措施消除他的后顧之憂。針對康后鑫準備發展規模種植土地不足的問題,工作隊還主動做工作,幫助他流轉貧困戶土地,徹底打消了康后鑫的顧慮。
康后鑫說:“今年種植烤煙40畝,目前都已經烘烤完畢,由于今年氣候較好和種植烘烤技術到位,今年的烤煙質量大幅度提升,已經賣出11萬余元,人均增收2萬元沒問題!”從攀談中發現,如今的康后鑫無論從生活質量還是思想轉變都逐年提高,并成為新場村烤煙產業發展的“主力軍”,脫貧致富的“排頭兵”,烤煙這個“黃金葉”讓他走上了富裕路。
像黃龍才、康后鑫一樣,新場村不少貧困戶在該縣司法局的幫扶下,通過產業發展,找到了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近年來,該局幫扶新場村以來,嚴格落實縣委、縣政府“三個六”精準脫貧方略,選派到村的脫貧工作隊在崗履職到位、工作措施到點、服務群眾到心,通過幾年的努力,新場村順利實現了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項目,住房安全有保障。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也是脫貧的保障。該局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遵循市場和產業發展規律,制定了長抓烤煙生產、核桃管護、魔芋種植,短抓訂單蔬菜種植、養蜂、養魚的產業幫扶計劃,以“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把產業扶貧與就業相結合,真正把貧困群眾嵌入產業增值鏈條,使貧困戶穩定增收。目前新場村穩定發展烤煙580畝,種植核桃1560畝,發展魔芋、蔬菜等產業1000余畝,養蜂300箱,養魚30000余尾,形成長短結合的特色致富產業,讓貧困山區群眾的日子越過越好,朝著小康大步邁進。